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沥青感温性能评价指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选择合理的沥青感温性能评价指标,分别采用15、25、30℃的针入度与25℃的针入度和软化点计算了沥青针入度指数,用以评价2种普通沥青、3种改性沥青的感温性,用动态剪切流变仪测得不同温度条件下几种沥青的动态复数粘度,分析其粘-温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普通沥青粘-温关系在15~60℃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其温度敏感性是常数,改性沥青的粘-温关系较好地满足WLF方程,其温度敏感性随温度而变化,因此,普通沥青感温性能用针入度指数表示,改性沥青感温性能评价需要指定温度条件。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不同试验温度组合和针入度测量误差对沥青结合料低温感温性的影响,选用4种90号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测定沥青在不同温度时的针入度,得到针入度指数PI和脆点T1.2。结果显示,选用3个试验温度得出的PI和T1.2离散性较大,选用3个连续温度得出的结果离散性最小。与选用3个试验温度相比,选用4个或5个试验温度能很好地降低结果的离散性,对低温感温性的评价更客观。针入度较小的测量误差会引起针入度指数PI较大的变异,其中单独变化20℃时针入度引起的变异最小。  相似文献   

3.
运用针入度指数法及BBR试验两种方法对我省曾采用的两种沥青进行低温性能评价,根据我省的气候条件,两种沥青均不宜直接作为沥青结合料,应采取改性措施。针入度指数法是评价沥青感温性的重要指标,操作简单;BBR试验比较科学地反映沥青材料的粘弹性,对工程设计中沥青等级的确定和品质的验证有较强指导性。  相似文献   

4.
关于沥青感温性指标的讨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针入度指数 PI和当量软化点 T80 0 是中国评价沥青感温性的指标。选取四种常规沥青 ,在两种试验条件下测量了五个温度的针入度 ,回归了四种不同温度组合的 PI值和 T80 0 ,讨论了影响 PI值和 T80 0 的一些因素 ;同时还将 T80 0 与软化点、美国 SHRP的 PG分级高温指标 G*/sinδ进行了对比。最后对根据“八五”攻关建议的常规沥青分级标准所确定的四种沥青的高温等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关于沥青感温性能指标的讨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入度指数PI和当量软化点T800是中国评价沥青感温性的指标。选取四种常规沥青,在两种试验条件下测量了五个温度的针入度,回顾了四种不同温度组织的PI值和T800,讨论了影响,PI值和T800是一些因素;同时还将T800与软化点,美国SHRP的PG分级高温指标G^*/sinδ进行了对比。最后对根据“八五”攻关建议的常规沥青分级标准所确定的四种沥青的高温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不同玄武岩纤维掺量下,胶浆的针入度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针入度指数随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大,沥青胶浆的感温性得到改善;胶浆的软化点随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减小,在纤维掺量为4%时,接近高粘沥青的软化点水平;从纤维胶浆的延度试验可得,胶浆的延度随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7.
通过针入度指数PI、针入度粘度指数PVN以及复数模量指数GTS等3种指标评价了不同类型的沥青胶结料,总结了3种评价指标评价胶结料的优缺点,并根据试验结果说明了3种评价指标在评价不同沥青胶结料温度敏感性方面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测定两种我国常用重交通石油沥青、三种粉胶比的沥青胶浆针入度、软化点和延度,探讨沥青胶浆的感温性.  相似文献   

9.
沥青胶浆粘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矿粉对沥青胶浆粘度性能的影响,利用布氏粘度计测试了不同填料类型和粉胶比的胶浆粘度,分析了胶浆粘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矿粉配制的胶浆粘度有4.7倍的差距,并随着粉胶比的增大差距更加明显;掺加矿粉能够降低沥青胶浆的感温性,但是变化幅度受到矿粉类型及剂量的综合作用;矿粉类型的变化导致混合料施工温度有近30℃的差别。可见,有必要根据矿粉性质指标筛选矿粉类型,减小其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不良影响;同时需修正现行混合料施工温度确定方法,以考虑矿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SBS改性沥青的研究 ,分析了搅拌时间和温度变化对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综合考虑感温性、高温稳定性及低温抗裂性等指标时 ,搅拌温度在 180℃条件下 ,日本沥青、胜利沥青及兰炼沥青用SBS进行改性时其合理的搅拌时间分别为 2h ,3h和 4h ;随着搅拌温度的升高 ,改性沥青的感温性降低、软化点、低温延度增加 ;说明适当增加搅拌温度有利于聚合物与沥青的相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