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穿浪双体船的中间艏采用平首结构,可以为驾驶员提供首部宽度参照,在航行或靠泊的操船过程中对水下片体进行保护。将常规双体船的平首结构应用到穿浪双体船中,形成一种国内特有的杂交穿浪双体船型,通过对穿浪双体船中间艏线型改型和模型的耐波性试验,结合平首结构的施工工艺设计和结构强度分析,解决了平首结构在穿浪双体船上的工程应用问题,为同类型穿浪船的研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开展了140 t级高速穿浪双体船船型研究及阻力、耐波性系列模型试验,比较分析了三种典型穿浪船船型阻力、纵向运动性能的差别,确定了综合性能最佳的型线方案.对优选的型线方案,进一步开展了航态优化试验、变间距比、变长宽比、变重心纵向位置的阻力对比试验,不同间距比的静水横摇及不规则波横摇试验.指出了高速轻型穿浪双体船阻力和耐波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科海拾贝     
《航海》1997,(2)
我国首艘穿浪型双体船投入建造 我国第一艘穿浪型双体客船不久前在广东省新会市的航通高速船开发有限公司投入建造。 这艘AMD150高速铝合金结构的穿浪型双体客船,由七院708所设计,按英国劳氏船级社规范建造。船长25米、型宽10.6米,满载航速26.2节,抗风浪能力8级,载客量180人。这艘穿浪型双体船是该公司为浙江省海运总公司建造的,预计明年上半年交付使用。此种船型的开发建造,可结束我国穿浪型双体船依靠进口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水翼增升穿浪双体船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涛 《船艇》1998,(12):18-23
本文介绍了作者在对穿浪型双体船型线参数的船模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在两个片体间引入一个和二个增升水翼,对一些主要的船模参数进行了系列优化试验,由此获得的水翼增升穿浪双体船显示了其优越的水动力性能。该船型可应用于遮蔽和沿海海域或作为海峡高速渡轮。  相似文献   

5.
穿浪双体船线型参数化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套适合于穿浪双体船型线设计和变换的方法。该方法采用数学船型中的纵向函数法,以达到船型的迅速生成和变换。在设计各个纵向函数时,采用了非均匀有理B样条技术,可对复杂的船体线型做统一的表达。另外,在设计过程中给出了多种设计方案,为设计者带来了很大的自由度。最后,做了软件实现,设计的结果可在AutoCAD绘图环境中输出型线图,并可输出型值表。  相似文献   

6.
穿浪双体船是在双体船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一种新船型。它因具有速度快,适航性好,布置宽敞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由于穿浪双体船左,右片体比普通双体船片体窄而高,连接桥宽度很大而其高度又很小的特点,使连接桥的横向强度,扭转强度成为结构设计的关键技术,穿浪双体船在航行中的波浪载荷是很复杂的,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关于双体船设计“规范”专门对双体船外载荷进行准确,详细的研究与计算,这就给穿浪双体船的研究设计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针对穿浪双体船在波浪中的受力状态,根据力学平衡原理,在研究计算总纵弯矩的基础上,采用数学积分的理论方法,推导出了穿浪双体船波浪外载荷及连接桥扭矩,横向弯矩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某型穿浪双体船的计算,并与其他近似方法比较,认为本方法的计算经是相当精确的。  相似文献   

7.
不同附体对穿浪双体船阻力和耐波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舰船科学技术》2015,(7):20-23
为了评估目前国际上穿浪双体船航行控制系统常采用的控制面即不同附体对穿浪双体船阻力和耐波性的影响,对某穿浪双体船进行不同附体阻力和耐波性模型试验研究。通过在穿浪双体船尾部安装水平尾板、垂直尾板或鳍,首部安装倒T型翼3种不同组合附体形式,进行静水阻力和规则波耐波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附体组合均可以不同程度减小船体阻力和船舶运动,其中垂直尾板与倒T型翼组合减阻效果最佳,鳍与倒T型翼减小船舶运动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8.
铝合金穿浪双体船波激振动响应计算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穿浪型双体船在波浪中航行时的受载状况进行研究,采用规则波理论计算其所受波浪外载荷。利用有限元法建立了铝合金穿浪双体船波激振动响应数值计算模型。基于水弹性理论,采用所建立的数值模型对某全铝合金穿浪双体船高海情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船试验数据进行了比较,证明本文方法可靠。进行了该船受6级海况波浪激励的振动响应计算,发现全铝合金穿浪双体船波激振动位移响应较大,远大于常规单体船。还发现高海情中航行时的波激振动应力响应值亦较大。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30~60米级穿浪双体船系列模型试验研究和实船设计的基础上,对影响穿浪双体船剩余阻力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其中片体瘦削系数L/△<'1/3>、片体间距比K/b和艉扰流板深度h对于穿浪双体船的剩余阻力影响显著,实船设计中存在最佳状态.文中对模型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绘制了不同片体间距比下的剩余阻力系数图谱,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试验的穿浪双体船总阻力预报方法,计算实例表明该方法在设计初期缺少模型试验的情况下,能够较准确、高效地预报穿浪双体船的总阻力,对穿浪双体船参数的优化和快速性预报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穿浪双体船作为一种有着优良快速性与耐波性的新船型,在海上高速运输方面显示出了普通船舶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喷水推进器作为一种适于高速船舶的新型推进器,其技术也日臻成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众多高速穿浪双体船采用了喷水推进器,实践证明了其卓越的综合航行性能。本文以200t高速穿浪双体渡船为例,进行了喷水推进系统主要参数的计算、校核以及双体船航行特性曲线的绘制。  相似文献   

11.
基于型线图的船舶三维自动建模算法研究及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utoCAD和SolidWorks的VBA二次开发环境,实现了船体三维模型的建立,通过实例验证了算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比传统方法具有更高的建模效率与精度,为全面实现船舶三维有限元自动建模进行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2.
利用VBA编程,对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从AutoCAD到Compass的数据传递,避免了在使用Compass进行性能计算时,手动输入型线的型值。自动生成船体模型,可提高图形生成效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在改善高速轻型穿浪双体船(WPC)迎浪中波长与船长接近时纵向运动幅度较大的缺点,采用了理论计算与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250 t级穿浪双体船开展了水翼改善纵向运动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分析了水翼形式、尺度和安装位置等对纵向运动的影响规律。数值计算和试验结果的比较表明,计及水翼—船体水动力干扰影响的切片理论可满足WPC加水翼后波浪中纵向运动计算的需要,但在纵向运动响应峰值处数值计算结果偏高。模型试验表明,250 t级WPC加装水翼后,迎浪纵摇和垂荡有义幅值可减少20%~30%。  相似文献   

14.
李进安  刘寅东 《船舶》2006,(3):48-51
文章通过对传统的船体零件套料方法进行研究,综合分析船体零件的特点,提出通过开发O b jectARX程序,借助A u toCAD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将船体零件图直接或间接包络处理为规则的二维图形,然后进行归类和排序,模拟人工和实际过程进行排样最终获取排样方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基于AutoCAD平台的船体三维建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祥瑞  严家文 《船舶》2007,(4):56-60
目前,三维建模方法在众多设计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简要介绍了在AutoCAD平台下船体三维建模的实体模型及建模中的几何算法,通过有针对性地研究对于提高船舶设计效率和质量,实现船舶设计信息一体化将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桂香 《船舶工程》2011,33(1):9-12
以沪东中华造船有限公司开发的HD-SHM软件为平台,8000 t级江海直达货轮为例,通过HD-SHM的型线系统,完成全船型线生成与光顺,从而得到全船的三向型线文件,再运用系统中得到的三向型线文件最终生成船体曲线.  相似文献   

17.
彭辉  彭旭晗  聂武 《船舶力学》2007,11(2):265-272
提出一种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船舶力学常规计算改进方法,即基于通用软件AutoCAD的计算方法,以最典型的船舶静水力计算和船体结构横剖面要素计算为例,全面论述了这种计算方法的过程、步骤、技巧和意义,并与传统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说明利用通用软件AutoCAD进行船舶力学常规计算是一种可靠、可行、应加以推广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基于CATIA的船体参数化建模及稳性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CATIA的二次开发,提出了一种基于船舶AutoCAD型线图自动生成船舶三维实体模型和计算稳性的方法,该方法避免了大量的人工建模和计算时间。利用VB编程,基于型线图自动提取船体的三维点坐标,实现了船舶主船体线框模型、曲面模型和实体模型的快速自动生成,基于实体模型自动获取船体的BOM信息,并进行了船舶静水力和大倾角稳性的自动计算计算。最后,通过一个实船算例验证了该方法操作简单,计算迅速,较之传统计算方法结果更加精确可靠,具有较大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当前市场所需的风电安装船的线型设计优化过程及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论述了线型设计特点,分析了线型CFD优化过程,并且结合模型试验结果对目标船的快速性、操纵性、动力定位能力等性能进行预报,最后对目标船线型开发经验做了总结。研究成果为同类船舶及近似船舶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