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7 毫秒
1.
为了测量穿浪双体船艏部结构在航行过程中的动态变形,并分析其变形的规律,文章利用光学微动测量系统对船体艏部结构的变形进行实时监测,并对测量数据进行实时自动采集与存储。试验结果表明:航行过程中动态变形为4.72 mm~7.60 mm;低海况高航速下的结构变形明显大于高海况低航速下的结构变形;在不同航向试验中,顶浪航行结构变形最大,艉斜浪、艏斜浪和顺浪工况相差不大。分析结果既可论证微动测量法监测动态变形的可行性,又可为高速双体穿浪船艏部结构疲劳裂纹和变形等机理研究及局部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穿浪双体船横向强度与扭转强度的有限元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穿浪双体船的连接桥在横浪和斜浪中遭受比较大的横向弯矩和扭转力矩的作用,其自身的强度对穿浪双体船的安全性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在有限元理论的基础上,采用直接计算方法对一艘穿浪双体船进行了横向强度和扭转强度的整船有限元分析,对其总强度进行了校核,并初步分析了该船上层建筑对总横强度的影响。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掌握了该船的应力分布,为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穿浪双体船的连接桥是承受横向弯曲力矩和扭转力矩的主要受力构件。详细介绍了“简化解析法”的推导过程,该方法非常适用于穿浪双体船方案设计及初步设计的连接桥强度计算。  相似文献   

4.
艉扰流板对穿浪双体船阻力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两种典型片体线型的穿浪双体船静水阻力模型试验,研究了艉扰流板深度变化对穿浪双体船总阻力、航行纵倾角、船体上抬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艉扰流板可以调整穿浪双体船的航态,达到有效降低阻力的目的,减阻率可达6%~14%,略优于艉部楔形板的减阻效果,且安装和调整更方便;艉扰流板深度对总阻力的影响较大,深度过小,无减阻效果;过大,会引起高速时船体埋艏和阻力增加,其适宜的深度与艉板宽度之比约为1%~2.5%;艉扰流板减阻效果的获得主要是来源剩余阻力的减少。  相似文献   

5.
喻浩 《中国水运》2014,(1):111-113
穿浪双体船具有高航速和适航性,但在波长较小和较大的情况下稳定性并不好,带有水动力翼、减摇鳍和压浪板的双体船可在保留穿浪双体船优势的基础上提升其适航性,对其综合试验船模电伺服控制系统可为双体船的研究提供宝贵的实验资料。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30~60米级穿浪双体船系列模型试验研究和实船设计的基础上,对影响穿浪双体船剩余阻力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其中片体瘦削系数L/△<'1/3>、片体间距比K/b和艉扰流板深度h对于穿浪双体船的剩余阻力影响显著,实船设计中存在最佳状态.文中对模型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绘制了不同片体间距比下的剩余阻力系数图谱,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试验的穿浪双体船总阻力预报方法,计算实例表明该方法在设计初期缺少模型试验的情况下,能够较准确、高效地预报穿浪双体船的总阻力,对穿浪双体船参数的优化和快速性预报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穿浪双体船在海洋中高速航行时,纵向运动会对其性能造成不利影响,产生的垂向加速度使乘员晕船,设备短期失效。为了解决此问题,首先建立穿浪双体船纵摇和垂荡运动模型,然后运用切片理论求解运动方程中的水动力系数,将随机海浪作为外界干扰,以T型水翼为纵向运动稳定装置,进而建立带T型水翼的穿浪双体船纵向运动模型。最后以90 m长的穿浪双体船为研究对象,利用状态反馈H∞控制策略设计控制器,对船体的纵摇和垂荡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状态反馈H∞控制器可有效地减小船舶纵向运动,降低晕船率,为减小高速船纵向运动提供可靠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穿浪双体船是在双体船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一种新船型。它因具有速度快,适航性好,布置宽敞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由于穿浪双体船左,右片体比普通双体船片体窄而高,连接桥宽度很大而其高度又很小的特点,使连接桥的横向强度,扭转强度成为结构设计的关键技术,穿浪双体船在航行中的波浪载荷是很复杂的,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关于双体船设计“规范”专门对双体船外载荷进行准确,详细的研究与计算,这就给穿浪双体船的研究设计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针对穿浪双体船在波浪中的受力状态,根据力学平衡原理,在研究计算总纵弯矩的基础上,采用数学积分的理论方法,推导出了穿浪双体船波浪外载荷及连接桥扭矩,横向弯矩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某型穿浪双体船的计算,并与其他近似方法比较,认为本方法的计算经是相当精确的。  相似文献   

9.
科海拾贝     
《航海》1997,(2)
我国首艘穿浪型双体船投入建造 我国第一艘穿浪型双体客船不久前在广东省新会市的航通高速船开发有限公司投入建造。 这艘AMD150高速铝合金结构的穿浪型双体客船,由七院708所设计,按英国劳氏船级社规范建造。船长25米、型宽10.6米,满载航速26.2节,抗风浪能力8级,载客量180人。这艘穿浪型双体船是该公司为浙江省海运总公司建造的,预计明年上半年交付使用。此种船型的开发建造,可结束我国穿浪型双体船依靠进口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减小穿浪双体船在波浪上的纵向运动对提高其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传统固定水翼和尾压浪板的基础上引入自控翼系统,根据切片理论,利用Matlab编程计算穿浪双体船的纵向运动。根据计算和试验结果分析得到水翼的最佳运动控制方式,进而得到穿浪双体船带自控翼时的纵向运动。对比结果表明,自控翼系统可以较大地减小穿浪双体船的纵摇幅值。  相似文献   

11.
穿浪双体船型线绘制及三向光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穿浪双体船型线的特点,介绍了AutoCAD ActiveX技术及其内部对象的使用,详细阐述了在AutoCAD2004环境下,利用ActiveX技术进行穿浪双体船型线的自动绘制以及型线三向光顺的关键技术和过程.  相似文献   

12.
In the early morning of January 2, 1997, a Russian tanker, the MVNakhodka, broke in two in the Sea of Japan. The fore part of the vessel drifted and was stranded on the coast of Japan, and the aft part sank. The coast of Japan was seriously polluted by spilled heavy oil. Following this disaster,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established a Committee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auses of the Casualty of theNakhodka.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structural strength of MVNakhodka at the time of the accident. First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Nakhodka are described, and the reduction in thickness of the structural members are estimated based on the data measured on the fore part of the vessel which drifted ashose. Then the ultimate longitudinal strength of the hull girder at the time of the accident is evaluated by applying Smith's method, and the possibility of break-up collapse due to excess loads is discussed. The mechanism of fracture at the bottom plate is also discussed based on the observed fracture surfuce of the cross section. Finally an FEM (finite element method) simulation of the break-up of the hull girder is performed. It is shown that buckling/plastic collapse took place at the deck plate near Fr.153, which was followed by the successive buckling collapse of the side shell plate of the hull girder. Right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deck structure, the bottom plate fractured just in front of the transverse bulkhead at Fr.153.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an article that appeared in Japanese in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Naval Architects of Japan, vol. 183 (1998).  相似文献   

13.
针对船厂对船体平面分段结构优质、高效制造的技术需求,以船体平面分段中间产品加工为功能对象,进行船体平面分段智能制造流水线装备的研发制造,突破流水线总体设计、智能化焊接、系统集成控制等关键技术,形成一条包含拼板装焊、纵骨装焊、中组立制造等多工位的智能化流水生产线。通过工程应用实现船体平面分段由传统生产模式向以智能装备为标识的智能制造模式转变,可显著提高船体结构加工制造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4.
船舶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是反映船舶结构安全可靠的重要指标,历来受到船舶工程界的广泛关注;而模型试验技术对船体梁极限承载能力研究拥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船体极限强度相似模型设计进行研究,提出了稳定性相似模型补偿的设计方法;接着结合多例经典船体梁缩比模型试验与非线性有限元数值仿真计算结果相结合的对船体梁极限承载能力进行预报的案例,分别从相似准则、弯扭组合极限强度、弯剪极限强度等几个不同的侧重点分别对各个案例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分析;最后列举了本研究组曾开展的其他若干经典极限强度模型试验.为今后船体梁极限承载能力模型试验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何儒  郭峰  柳卫东 《船舶工程》2014,36(S1):23-25
通过对209,000吨Newcastlemax散货船货舱纵向划分、下墩用途及压载舱舱容的调整,探讨了各种措施下该船型总纵弯矩的变化情况,以此来改善其总纵强度,为优化船体结构、降低空船重量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艏水平舵位置对于艉部流场的影响,将艏水平舵布置在指挥室或主艇体上(分别称为围壳舵和艏舵)。通过对SUBOFF进行数值模拟计算,验证网格划分方式和数值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围壳舵和艏舵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采用较好的流线型指挥室的情况下,采用艏舵形式有利于艉部伴流场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17.
船体结构极限强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开忍  李小平 《船舶》2006,(5):19-25
综述了船体结构极限强度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加筋板、船体板架和船体梁极限强度的计算方法以及船体结构极限强度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8.
针对在改善高速轻型穿浪双体船(WPC)迎浪中波长与船长接近时纵向运动幅度较大的缺点,采用了理论计算与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250 t级穿浪双体船开展了水翼改善纵向运动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分析了水翼形式、尺度和安装位置等对纵向运动的影响规律。数值计算和试验结果的比较表明,计及水翼—船体水动力干扰影响的切片理论可满足WPC加水翼后波浪中纵向运动计算的需要,但在纵向运动响应峰值处数值计算结果偏高。模型试验表明,250 t级WPC加装水翼后,迎浪纵摇和垂荡有义幅值可减少20%~30%。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小型LNG运输船C型液罐与船体的连接结构,从结构形式、温度场分布、强度分析校核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液罐鞍座处船体结构的温度场分析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和对比。对液罐限位装置强度问题应用有限元计算软件,进行了连接结构和船体支持结构的强度分析。研究表明:连接结构和船体支撑结构的设计很好地将其温度和构件厚度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之内,避免采用特殊钢材,满足实际工程需求。这些结论对C型液货舱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舰载复杂设备与船体之间的弹性耦合效应不可忽略,在进行舰载大型设备抗冲击数值实验时必须确定合理的技术来妥善处理外部冲击环境、舰体结构、局部结构和舰用设备之间的关系。基于主从系统耦合振动理论,以舰用炮塔结构为研究对象,设计多种冲击输入对非一体化与一体化舰炮结构进行抗冲击数值计算,并将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舰用设备抗冲击分析方法以及适用范围进行探讨,旨在寻找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舰用设备抗冲击的研究方法,为舰用设备抗冲击性能设计及性能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