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轨道交通导向标志设计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轨道交通导向标志是乘客正确、顺畅、高效乘用轨道交通的非常重要的工具。以轨道交通车站的空间环境特点和人的行为为契入点,指出语汇和导向标志在轨道交通车站导向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车站设计中的导向设计原则和操作手法。  相似文献   

2.
完善的导向标志系统是解决综合客运枢纽导向问题的关键.对综合客运枢纽导向标志系统评价进行的研究,可以为客流导向标志系统的完善提供依据,进而改善综合客运枢纽的导向环境,缓解旅客寻路困难问题.首先从使用者角度出发,提出了点层、线层和面层三个层次的以时间为主要标准进行量化的主观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总结了适合综合客运枢纽导向标志系...  相似文献   

3.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外导向标志设计薄弱的现状,从设置原则、设置位置、版面设计、结构设计等4方面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外导向标志设计进行系统的研究,对版面信息、布局、颜色、字体、载体、支撑等进行详细设计,以期为不完全熟悉轨道交通车站位置的乘客提供有效的指引,提高轨道交通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4.
地铁车站乘客导向标志设计要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车站乘客导向标志的设计,应科学严谨、规范统一,体现人性化的特征和理念.分析了目前我国地铁车站乘客导向标志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一个地铁乘客的角度,对地铁站内乘客基本交通行为的信息流传播过程进行了模型化,进而论证了无缝连接的导向标志的重要性.基于信息流传播理论,从设计和实施的角度给出了以人为本的地铁车站乘客导向标志的设计及实施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铁六里桥站为9号线与10号线的换乘站,具有站型结构复杂、外埠乘客多的特点。结合站型及乘客特点对车站导向标志进行优化设计,综合利用灯箱、地贴、墙贴等多种形式,建立连续式的标志导向系统,并创新设计了多维立体灯箱,提高了标志的可视性。根据实施效果,该设计显著提高了标志的系统性、连续性及实用性,有利于实现车站高效的进出站及换乘组织。  相似文献   

6.
通过北京西苑交通枢纽的导向标志创作实践,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从交通枢纽的位置与规模,到根据规划要点确定标志定位、依据客流流线设置标志、分类设计乘客信息以及标志的工艺制作和外形等方面,阐述交通枢纽导向标志的设计思路及具体工作步骤。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轨道交通乘客导向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阐述轨道交通乘客导向系统的设计理念和内涵,介绍广州轨道交通乘客导向系统的设计思想,包括导向标志的色彩、图案、位置和管理等,以及需要完善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滑蓉 《中国铁路》2011,(1):64-67,86
铁路旅客车站导向标志系统是我国高速铁路信息导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化的导向标志系统已应用于我国多条高速铁路车站,为旅客快速出行和半站客流组织引导提供了极大便利。通过分析铁路旅客车站导向标志系统的影响因素,明确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提出系统设计的主要原则,阐述系统设计的主要方法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完善交通设施的视觉导向标志标示系统已成为公众关心的重要问题。它涉及现代化大都市的管理问题,体现城市的风貌。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视觉导向系统的设计体系、设计理念及设计内容。  相似文献   

10.
基于视域叠加分析的导向标志设计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客运枢纽导向问题突出,主要原因之一是导向标志设计缺乏评价依据.视域叠加分析通过单流线行人视域的叠加以及多流线视觉效果的加权和,对人的可视区域进行效果分析,以此评价导向标志空间布置的合理性.分析了上海南站换乘通道南端场景中方位性标志和引导性标志的视觉效果,并通过视频调查证实了分析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功能区组成和旅客流线组织,提出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功能区布局基本形式和内部旅客流线组织形式.以铁路车站旅客进站流线为例,分析旅客流线关键节点处的信息需求,对不同旅客流线在不同节点处的一般信息需求进行归纳和总结.将静态导向标志系统分为四类,提出静态导向标志系统的设计原则.以南京南站铁路客运枢纽局部静态导向标志系统设计方案为例,验证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迫导向转向架导向机构参数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宏友  曾京  李文学 《铁道车辆》2002,40(7):1-4,19
首次提出了可以用3个导向机构参数描述迫导向转向架的动力学性能,即导向增益、迫导向机构的等效导向刚度以及迫导向机构杆件的等效连接间隙,文中详细推导了3个基本参数的表达式,并以装配迫导向转向架的米轨客车为例,建立了43个自由度的动力学学计算模型,讨论了3个导向机构参数对米轨客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西安地铁站的空间信息构成与规划的基础上,运用信息可视化设计理念,脱离现有的标志设计理念,对西安地铁空间元素、标志设施进行整合,重构地铁空间的信息系统,提出全站空间信息可视化思路,从而解决西安地铁空间导向标志信息的识别性、文化性的问题,为乘客提供人性化、系统化的信息识别设计。  相似文献   

14.
《都市快轨交通》2005,18(2):82-82
走在封闭的地铁车站里,乘客往往分不清东南西北,而到站了也不知道离目的地究竟还有多远,走错一个出口就会多走不少冤枉路,这种懵里懵懂的情况,在即将亮相的地铁2号线导向标志中将不再出现。  相似文献   

15.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标识导向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总结当前地铁车站不同部位导向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负面作用,分析原因来确定导向系统设计中应采取的设计思路及设计重点。导向标志的设置位置以及其所包含信息内容是导向系统在实际使用中产生问题的主要来源,是决定导向系统设计合理性与科学性的核心与关键。应从地下环境空间心理学分析乘客的行为方式,依据进出站流程客流疏导的合理方式完善地铁导向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16.
杠杆式迫导向转向架动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迫导向转向架的原理,并对车辆通过曲线时进行了运动学分析。详细介绍了杠杆式迫导向转向架导向机的建构方法,提出可以用导向机构的3个基本参数描述迫导向转向架,即导向增益,迫导向机构的等效导向刚度以及迫导向机构杆件的等效连接间隙,借助于这3个基本参数可以全面了解迫导向转向架的动力学性参。文中详细推导了导向机构3个基本参数的计算表达式.介绍了摇枕,摇动台等部件的建模方法。最后,以装配迫导向转向架的米轨客车为例,建立了43个自由度的动力学计算模型,深入研究导向机构3个参数对米轨客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路面胶轮导向系统已在世界上部分城市开通运营。为了更详细、更全面地认识该系统,有必要对其发展历程及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特点进行系统总结。[方法]从路面胶轮导向系统的导向方式和编组模式两方面,将该系统的发展历程分为4个阶段——1.0阶段、2.0阶段、3.0阶段及4.0阶段。逐个分析了每个阶段路面胶轮导向系统的主要技术特征、应用场景及应用案例,对各个阶段呈现出的不同技术特点进行了总结。对路面胶轮导向系统未来的5.0阶段进行了展望。[结果及结论]该系统4个阶段的发展历程是逐步实现无导向到刚性导向、刚性导向到柔性导向、单编组到多编组的过程,呈现出运行方式轨道化、基础设施简易化、导向模式智能化、车道使用复合化、编组模式增量化的发展特点。5.0阶段的系统应具备虚拟编组、柔性导向的技术特征,干线路段通过车辆之间的虚拟连挂增加运量、提高运输效率,以满足具有“一干多支”特点的城市公共交通出行需求。  相似文献   

18.
导向转向架     
以下介绍一些导向转向架的功能及种类。 1 铁道车轮的导向功能   自行车和汽车通过弯道一般是使前轮先转向,当然,操纵后轮也行,人们称此为导向。这时,前后轮走行的轨迹不同。但铁道车辆的前后轮在同一轨道上,前后轮都需导向功能。同时,铁道车辆不像汽车那样有司机掌握方向盘,线路又必须有弯道。为使在曲线上顺利地转动,将左右车轮做成一体,用滚圆弧形酒桶的原理使与钢轨接触的轮径连续变化,从而实现自动旋转滚动导向。换言之,车轮踏面上带有斜度,通过曲线时因离心力轮对向外轨移动。外轨上车轮比内轨上车轮轮径大,以较长的圆周转动。可期望轮对处于与曲线成直角的径向位置(冲角为0),实现自导向。这就是轮对自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19.
牵引与导向在机车径向转向架上的协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机车转向架的功能出发,分析机车转向架的牵引与导向问题,提出了机车径向转向架的设计原则。文中指出,通过正确的结构设计及参数选择,可以解决常规机车转向架所元法解决的问题,实现机车径向转向架牵引与导向功能的良好协调。  相似文献   

20.
在道路拓宽改造及其它客观条件不允许大开挖埋设污水管工程中,通过使用导向法铺管技术,利用其先进的导航系统,能够经济、快速、准确地完成铺设管道任务。该方法利用地面上导航仪,引导地面下装有无线电发射器的钻机钻头沿着根据施工图要求的污水管平面位置、高程等参数计算出来的钻孔轨迹,向前钻导向孔,至下一个工作坑;在导向孔出口处,将钻孔钻头换成挤压式出土扩孔钻头,向回拉扩大钻孔孔径,依次多级扩孔,至可容纳预定管道外径后,将管道头部吊人工作坑内导向孔口,使用钻机将管线牵引回工作坑导向孔进口,完成铺设管道施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