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城市家庭选择居住地时往往将临近学校作为重要参考,在缩小学住距离的同时加剧了职住分离。选取昆明市561个有学龄儿童的双职工家庭为研究对象,分析家庭空间分异对儿童通学决策的影响。首先,基于时间地理学理论构建考虑职住学三个锚点的家庭活动空间及测度理论模型。其次,根据测度结果将家庭活动空间划分为职住学就近型和职住学分离型两类。最后,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别探究两种模式下父母工作时长以及父母儿童组合时间窗对儿童通学时空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学住距离,父母的职住距离和工作时长对通学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就近入学政策对于促进儿童步行上学的作用有限;对于职住学分离型家庭,父母下班与儿童放学组合时间窗的宽裕程度对儿童出行影响显著,组合时间窗越宽裕,儿童小汽车出行的可能越大,因此弹性放学时间的效果也有待商榷;儿童在通学行为中的性别差异主要在职住学分离型家庭中体现。  相似文献   

2.
基于地铁刷卡数据的通学模式影响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距离的通学出行是导致中小学生被家长用小汽车接送的关键因素,鼓励中长距离通学学生使用地铁出行可以减少他们对小汽车的依赖.本文在考虑潜在接送行为的基础上,利用地铁IC卡刷卡数据研究了南京市中小学生的地铁通学模式.通过识别出地铁通学人群及对应的通学记录,把学生地铁通学行为分为只去不回 (HTSO)、只回不去 (STHO)、往返 (SHUTTLE)和其他(OTHERS)模式,并建立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学生出行特征、所在区位、居住地及学校周边建成环境特征对其地铁通学模式的影响.模型结果显示,学生的出发时刻、出行频率、居住地区位、学校区位及建成环境对地铁通学模式有显著影响,且居住地和学校周边建成环境对学生通学模式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3.
接送是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上下学出行的主体方式,在大量增加交通出行的同时,对父母出行及家庭产生很大影响。以深圳市中小学生上下学接送概率为研究对象,基于2015年开展的深圳市学童出行专项调查,探讨各相关因素与接送行为的关系。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学生上下学接送行为的概率模型,对变量进行筛选及显著性检验,分析接送行为特征及其显著影响因素的产生。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接送行为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包括学生的年龄、母亲的工作状态、家与学校距离、小区安全程度、家庭年平均收入等。该成果对我国中小学出行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系统获取考虑定制出行后儿童通学方式选择的行为模式,在系统选取影响儿童通学方式决策变量的基础上,集成结构方程模型和离散选择模型,提出儿童通学方式选择的混合选择模型(HCM),以云南省昭通市为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构建的HCM模型相比结构方程模型和离散选择模型具有更高的拟合优度,更适用于儿童通学方式选择行为分析;与小汽车出行方式相比,行为意向对家长选择定制出行方式的影响更大,定制出行方式的普及更多取决于家庭的接受和依赖程度;时间和成本并非是家长选择定制出行方式的首要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了考察家庭通勤活动对儿童接送行为决策过程的内在影响机理,本文基于活动理论与时间地理学方法,应用昆明市居民出行日志调查的第一手数据,以家庭为分析单元,构建基于活动的二维时空出行链,剖析家庭中儿童陪伴出行的时空间特征及其典型接送模式;提出通勤制约度概念,量化家长通勤活动的时空间制约程度和相互影响程度,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当男女家长双方通勤制约度均衡时,相互制约影响强烈,家庭内部会优先选择制约度最小的接送模式,然后再根据家长与儿童出行路线的匹配程度来确定接送人员,接送工具决策处于整个决策过程的最末位.当男女家长双方通勤制约度不均衡时,家庭内部则优先选择通勤制约度低的家长接送儿童,再确定接送工具和接送模式,接送行为上升为家庭活动模式的优先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通学出行是城市居民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加快,小汽车迅速进入家庭,利用私人小汽车接送学生上下学的比例逐渐增加,上下学期间学校周边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学生通学出行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以北京市中关村地区三所小学为研究对象,对这三所小学进行了大规模摸底调查,以问卷形式调查了学生的居住地分布、交通出行结构、出行距离以及学生家长对乘坐校车的意见及意愿等,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家长对于开通校车的需求较大,且校车运营的正规性、安全性是吸引其选择校车接送的最主要因素.最后,从运营模式、线路规划、法律保障、交通管理、安全宣传等方面,提出了小学开行校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传统交通模型构建过程中,忽略了上学出行伴随的家长接送行为,可能导致需求分析结果的失真。基于居民出行调查数据,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上学接送行为的概率模型。模型可以基于不同的家庭及个人属性,获得相应的上学接送概率,并定量描述各因素的作用关系,可用于对交通模型的修正及上学接送行为特征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正通学空间是学龄儿童接触社会和自然的重要场所,涵盖学校周边空间、通学路径空间、社区周边空间等。优化儿童通学空间的核心是以创建儿童友好通学路为抓手,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机动车对儿童出行安全的影响;重点打造安全、趣味的通学路径,从儿童视角和需求出发构建通学路的空间环境品质;根据儿童的行为能力和活动喜好对出行路径选择、道路连续性、道路交叉口、标志标线等进行精细化设计。从城市交通系统发展角度优化通学交通结构:便利、高效和无障  相似文献   

9.
学生通学出行是居民出行的重要构成部分.通学出行时间与工作日的早晚高峰基本重合.随着城市机动化进程的加快,利用私家车接送孩子的模式加重了城市路网的交通负荷,学校周边交通拥堵问题显著.鉴于此,在天津市第四次综合交通调查的基础上,采用人工计数法和问卷调查法选取四所小学进行交通出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从缓解交通堵塞、调整居民出行方式结构两方面对天津市实施校车开行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最后,从交通管理、法律保障、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实施校车开行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运用非集计模型中Nested Logit模型的理论与方法,以中小学生出行方式选择行为为对象,研究个人属性、家庭属性和出行特性对学生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模型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方式的选择,下层为小汽车、摩托车、自行车及步行交通方式的选择;利用SPSS软件对模型进行标定和检验,分析各因素对学生出行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收入对于上下层交通方式选择影响大,收入高的家庭,学生出行更倾向于选择私人交通方式;是否拥有公交卡对上层交通方式影响最明显,当学生拥有公交卡时,其选择公共交通方式是私人方式的38倍;家庭交通工具拥有量和是否有人接送是下层交通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家庭小汽车数量增加或有人接送时,学生出行选择小汽车的概率增加。  相似文献   

11.
家庭职住空间是城市通勤格局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而通勤效率是居民日常出行行为决策的评价标准之一,剖析二者间互动机理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及提高交通可达性的关键。基于时间地理学理论建立职住空间与通勤效率研究框架,提出家庭职住空间和通勤效率度量方法,利用2016年昆明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职住空间对通勤效率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职住空间分散的家庭倾向于将非工作活动嵌入通勤链或采用小汽车出行以提高通勤效率,但更高的小汽车拥有水平会增加接送类时空固定性较强的活动,最终导致家庭通勤效率降低;高收入和长住学距离均使家庭的职住空间更加分散,然而高收入促进通勤效率提高,而长住学距离使通勤效率下降;通勤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近市中心居住家庭的非工作活动以时空灵活性较强的购物与休闲为主,故而通勤效率较高,郊区居住家庭周边的商业设施较少且非工作活动较为固定,故而通勤效率较低。因此,城市用地布局和住房供给应综合考虑如何降低通勤交通的机动化依赖程度、如何缩短非工作活动的出行时耗以及不同社会经济属性家庭的需求,以逐步提高城市居民的通勤效率。  相似文献   

12.
交通治理政策生效的关键是能够影响个体出行者的行为决策.为提升城市低碳交通治理政策的有效性,有必要研究城市出行个体的决策过程、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本研究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情境依赖、学习能力与个体出行行为决策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将外生政策纳入个体出行行为决策过程研究框架,分析外生政策对出行行为决策与情境依赖和学习能力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在对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低碳出行决策过程的逻辑模型,该模型可为出行行为决策实证研究提供系统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3.
对个体活动-出行行为的5个决策维度进行联合建模分析,包括连续型的通勤距离、离散型的日通勤出行方式和通勤出发时间、小汽车拥有和日非工作活动量.一方面,作为内生变量,这5个决策维度受到个体性别、收入、教育水平等社会经济属性影响;另一方面,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也通过可见的结构关系及不可见的相关关系得到证实.比如,通勤出行距离越长,出行者家庭小汽车的拥有量越大;通勤出行距离、公交出行方式的选择均对日非工作活动量有负面影响;当通勤者家庭拥有更多的小汽车或者通勤出行距离很长时,他们选择小汽车和公交车的概率更高.本文证实了个体活动-出行决策维度之间的复杂作用关系,证实了对多维活动-出行决策进行综合集成分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家庭内部的交互制约机制是解读个体活动—出行决策行为的重要视角.本文关注城市家庭多个成员间活动出行的互动关系,引入时间地理学制约观,认为家庭活动决策是"多人、多活动"交互制约下的决策行为,提出个人"活动制约度"和家庭"活动制约位"概念来描述家庭活动决策,并基于出行日志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侧重分析家庭成员间活动出行互动机理.结果表明,成员间的交互制约不仅影响个体活动出行选择,还会在个体之间相互传递并扩散到家庭活动模式上.家庭内部通过替代、互助等协作形式动态地平衡成员间的制约程度,最终确定出总体制约度最小的家庭活动出行模式.  相似文献   

15.
针对汽车共享发展中存在的出行费用较高,城市中心区停车难问题,文章对汽车共享选择行为和地铁换乘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析,并设计出行者出行方式选择行为调查问卷;通过多项Logit模型对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探究影响汽车共享换乘地铁选择行为的因素,为推广汽车共享换乘地铁出行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年龄、职业、家庭年收入、家庭拥有小汽车数量、可以忍受的乘车最长步行距离、可以忍受的中心区道路平均车速、乘车时间、候车时间、出行费用等因素对汽车共享换乘地铁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群体是较为特殊的群体,几乎不拥有私家车,多采用公共交通出行,且多为弹性出 行,更易受到雾霾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鉴于此,针对大学生群体,研究雾霾天气下影响其出行的关键因素以及雾霾天气对其出行各方面(如出行时间、出行次数等) 的影响及影响程度。在大学 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研究雾霾天气下大学生出行行为特征。运用AMOS21.0 及SPSS20.0 软件,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及检验拟合。研究结果表明:雾霾天气下,出行者的心理状况和对雾霾天气的敏感程度是影响大学生出行的关键因素;雾霾天气会导致出行者出行行为的改变,其中对出行时间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出行次数,对出行方式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7.
基于 BL 模型的居民小汽车出行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离散选择模型,对采集到的4071份调查问卷所得到的居民出行情况进行分析,建立了BL 模型,定量分析影响小汽车出行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家庭月收入、出行距离和是否拥有驾照对小汽车出行的影响最大,出行费用、出行时间等因素对是否选择小汽车出行也有显著影响,而年龄、出行目的等因素则对是否选择小汽车出行的影响不显著.随后,对小汽车出行概率影响显著的因素做了敏感性分析,模型检验的结果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  相似文献   

18.
作为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的依据,居民出行调查显得尤为重要。调查数据的挖掘分析可以为交通结构的改善及交通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参考。利用西安市居民出行调查样本数据,借助于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算法,分别构建了可达过程与乘车过程的决策树模型。该模型结果表明:到站距离为可达过程出行方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乘车过程中,出行距离为出行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远距离出行条件下,居民更愿意选择私家车及"公交+地铁"组合出行方式;近距离出行更倾向于选择公交出行。在此基础上,年龄、是否拥有小汽车、有无公交卡等因素对出行方式的选择产生进一步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居民低碳出行决策过程的内在机理,识别个体异质性对低碳出行决策的影响,本文结合计划行为理论(TPB)和价值信念规范理论(VBN),引入环境意识、政策因素和出行时间感知构建了城市居民低碳出行意向模型。首先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398份有效数据进行检验分析,识别模型中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然后通过多群组结构方程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个人规范、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对居民的低碳出行意向均有显著直接影响;政策因素与环境意识、出行时间感知可通过中介变量来间接影响低碳出行意向;潜变量对低碳出行意向的主要影响因素按总效应值排序为:个人规范(0.405)、政策因素(0.359)、态度(0.325)、环境意识(0.294)。多群组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和出行时间可以调节潜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对于出行时间较短的青年人来说,态度是影响其低碳出行意向的主要因素;对于出行时间较长的中老年人,个人规范对其低碳出行意向的影响更大。研究结论可为制定差异化的城市居民低碳出行引导策略,促进城市低碳客运交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由于缺乏对节假日城际出行行为及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政策实施效果的深入研究,导致一些政策产生了负面影响,造成高速公路严重拥堵.本文结合 2017年春节调查数据,构建并估计分层 Logit模型,研究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政策下城际交通方式和出发日期联合选择的行为特性.基于模型结果,采用弹性分析研究不同免费日期下出行者行为特性,并通过场景仿真评价多种免费时段设置方案对城际交通出行结构和高峰日交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出行结构和高峰日交通量对不同免费日期的敏感度不同,有必要对免费时段设置进行讨论.推荐分时优惠政策,在有效调整出行结构的情况下,能避免加剧高峰日的交通拥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