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医学的角度看鲁迅的文学创作,不难发现鲁迅是一位“疾病意识”很强的作家。他当年弃医从文,开始了“为人生”的文学道路,要从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中,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的病理学知识,成为他从事文学创作时的重要资源,也形成他文学启蒙的思维和体验。在鲁迅的作品中,对于疾病的描述和引申随处可见,他的疾病意识既是自然病体学的,也是社会学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鲁迅论诗的重要文章和话语,从诗的本质、功用,诗人的职责与命命,诗的内容与形式,诗的风格等有关诗学问题出发,简要梳理并考察了鲁迅的重要诗学思想,鲁迅的诗论充盈着博大的人文精神和辨证智慧,神传了战斗内容和对艺术特质的精深把握,体现出同鲁迅一生坚持文学为人生和文艺大众化的深刻的内在一致,鲁迅的诗学思想,对于当代新诗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鲁迅后期思想向左转向是不争的事实,其思想转变的根源,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虽然他赞成中共的政治主张和文学主张,但是“和而不同”,他始终坚守了自己的独立知识分子的信念。影响着中国现代文化史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4.
在鲁迅逝世前,沈从文就多有论及鲁迅的文字,从这些文字中,可以发现沈从文对于鲁迅在认识与评价上的复杂性。沈从文从文学本体论出发,一方面肯定鲁迅在小说创作上的重要成就及其影响,对作为文学家的鲁迅持认同态度,另一方面又否定鲁迅的杂文创作及其社会政治意义,对作为思想家与战士的鲁迅表现出拒斥的态度。这就使得这一时期沈从文对于鲁迅的认识与评价居于疏离与接受之间,表现出一种复杂难解的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深入分析鲁迅和尼采两人思想的基础上,认为尼采的哲学思想对鲁迅思想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他影响了鲁迅对人类的看法,同时,尼采的思想也是鲁迅关于个性解放和思想革命看法的真正源泉;另外,尼采的反传统的批判精神同样也影响了鲁迅。但是,鲁迅却没有盲目地追随尼采,而是从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和自身的特定条件出发,形成了适合中国当时现状并有别于尼采的新风格。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一个非暴力呐喊者。鲁迅关注国民的核心是民智,而不是民气。鲁迅精神的实质不是迷惘、暴力和绝望,而是启蒙、理性与希望。鲁迅没有心从于暴力毁坏,而是指望和平建设。认识非暴力呐喊者鲁迅,会使中国文化和现实更加趋向正面、和谐与建设性的良性生态。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年男人的鲁迅,人在广州时,他不仅要面临爱情和水土带来的生理焦虑,同时更要面对方方面面的精神焦虑:这既有外在的压力,比如中大的教务、社会的呼吁、探访、演讲,革命的利用、打压与吹捧,也包括青年们对其作品的期待;当然也有来自其内部的影响,比如他在“中间物”论指导下的量力而行、韧性战斗、坚持个性等,也包括他最终选择弃绝教授,回归最擅长的文艺创作.  相似文献   

8.
从医学的角度看鲁迅的文学创作,不难发现鲁迅是一位"疾病意识"很强的作家.他当年弃医从文,开始了"为人生"的文学道路,要从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中,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的病理学知识,成为他从事文学创作时的重要资源,也形成他文学启蒙的思维和体验.在鲁迅的作品中,对于疾病的描述和引申随处可见,他的疾病意识既是自然病体学的,也是社会学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独特的角色意识,决定了鲁迅小说、散文创作的独特回忆视点。  相似文献   

10.
对于鲁迅这样将笔作为匕首刺向黑暗的时代弊病的革命战士,很多人对的纪念是将他作为一位文学革命家来抒写,基本围绕着他文学作品的特点和力量。但这篇散文是对鲁迅的生活细节描写的回忆性散文,因而填补了对鲁迅整体研究的这一空白,所以备受关注。身世凄苦的作者萧红,她在散文中通过对鲁迅的崇敬之情、感恩之情、侧面的生活细节描写和直接的评述等几部分来曲折地表达了对鲁迅特殊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当代中国最广为人知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文学贡献和翻译贡献都比较突出,极大地影响了他那个时代;但是后来他的翻译贡献和地位长期遭到了误解,人们给予了过分、过多的褒奖。当他的翻译贡献、译作质量和翻译理论得到认真地分析之后,他的翻译地位就可以回归到他应该具有的普通翻译家的位置。理解了作家、翻译家的本性、责任和价值,也就理解了鲁迅。  相似文献   

12.
老舍作为20世纪文学界中最杰出的创作者和批判者之一,有着卓越的文学成就。在文学创作和文化批判的诸多方面,他受惠于"五四"新文化倡导者鲁迅。文章通过对鲁迅和老舍小说的细致分析,寻找老舍小说中的祥林嫂型人物形象,并进一步分析他们对于底层妇女的关注,从中透析老舍对鲁迅创作精神和艺术手法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3.
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精神界战士,以杂文作为匕首与敌人进行战斗。但是他的杂文不全是表现血腥与残酷的斗争史,还传达出他的一种从容、淡定、通脱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域。鲁迅在杂文中指出在生活中要保有余裕之心;提出在文学创作上要坚持余裕精神;强调只有拥有余裕观才能收获真实的人生。解读鲁迅杂文里的"余裕"观,对全面认识鲁迅"立人"的人学思想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通过历史考证和文本分析,对清末谴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进行了总体评价。观点是切中肯綮的,但对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论述尚不够充分。同时,鲁迅还对清末谴责小说中部分作品所体现出的特异性加以观照,在文学创作中用杂文和小说的形式诠释了文学史写作中的某些观点,锋芒直指社会现象,宣判了旧有制度解体的同时完成了对清末谴责小说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创作观念、社会文化批判、艺术表现形式诸方面,探讨了鲁迅创作与近代小说的关系,揭示了中国文学现代化过程中,近代小说不可忽略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关于魏晋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学术观点有自己独特的内涵.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肯定的是魏晋时代一批文人疏离或摆脱了重教化的实用主义文学观念,他们坚持"师心"、"使气"并在这个意义上获得自身"文"的独立思想品格和审美价值,这种意识的出现,就是鲁迅所说的"自觉".赵敏俐《"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体现了他在今天与鲁迅当年不同的一种对传统文化的选择与阐释.  相似文献   

17.
“公路经济”这个词今天还没有正式写入公路行业的词典里,一代代公路人把自己的努力和劳动成果无私的刻上公益事业的印记,并且一直把“畅”“洁”“绿””美”做为自己的惟一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笔者在旅途中结识了一个西安朋友。交谈中,得知他曾经当过几年“的哥”,恰巧笔者原先也当过一段时间的“的哥”,于是有了同行之间的话。我说,“的哥”最大的“麻烦”在于“拒载”。即使是那些有抢劫嫌疑的人,在他“出手”前你也不能“拒载”,否则他一个投诉你就有“麻烦”,“拒载”成了“的哥”一块心病。还有其它  相似文献   

19.
国务院国发[1993]50号《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为强化安全生产的职责,实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安全生产体制”,又提出“要加强领导,扎扎实实地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企业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要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全面负责”。  相似文献   

20.
鲁迅和赵树理都关注农民的命运,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不愧为语言艺术大师,这与其人格修养关系密切.他们对农民的共同态度是理解与爱.但鲁迅对农民的情感是复杂而深沉的,既批判劣根性,又寄希望于民众;赵树理对农民有发自本能的爱,他继承启蒙文学的主题,并力求实现互动启蒙.鲁迅表现农民的视角是立体的、多方位的,更具现代意识和世界眼光;赵树理立足本土语境的创作也已走向世界.他们在现代文学艺术探索上殊途同归,皆为民族精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