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历史街区优先发展慢行交通的理念,以自行车骑行速度为因变量,归纳整理出自行车道宽、自行车流量等7个道路环境因素,建立了各因素对历史街区自行车骑行速度影响概率的Logistic模型。结果表明:自行车道宽、自行车流量与行人数量是影响骑行速度的主要因素,其中,自行车道宽每增加1.0 m,骑行速度受到影响的概率最大减少0.352;自行车流量、行人数量越多对骑行速度的影响概率越大,单位小时单条道路每增加100人可使影响概率最大提高0.250。当自行车道宽大于3.5 m(双向)且单条道路的行人数量小于500人/小时,骑行速度受到的影响较小,骑行环境趋于最优。可见,该模型能较好地揭示影响历史街区自行车骑行速度的主要因素,并可为街区慢行交通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自行车骑行者在骑行过程中的生理、心理状态与骑行者个体属性、骑行强度及骑行环境之间的影响规律, 设计并实施了自行车骑行试验; 选取了相对代谢率、心境状态、自感疲劳程度和任务负荷指数等指标, 分析了骑行者生理、心理与综合负荷感知的特性及规律; 以骑行试验数据为基础, 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建立了骑行者生理、心理及综合负荷感知模型, 并对模型预测能力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 骑行者个体属性、骑行强度及骑行环境均对骑行者负荷感知有影响, 其中骑行者个体属性因素中, 身体质量指数和基础代谢率作用较为显著, 二者在负荷感知模型中的平均影响因子分别为0.121和0.112;骑行强度因素中骑行时间对于负荷感知影响最大, 其平均影响因子为0.139;骑行环境因素中交叉口数对骑行负荷感知影响最为显著, 其平均影响因子为0.137;各个变量对心理负荷与综合负荷感知的影响趋势相同, 对生理负荷与综合负荷的影响趋势不相同。可见, 关注部分因素以及骑行者心理负荷对于提高骑行服务水平具有一定作用, 研究结果可应用于改善自行车骑行设施环境。   相似文献   

3.
城市道路服务水平的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分析影响道路服务水平因素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道路服务水平影响因素以及评价指标的模糊性,提出可以运用模糊数学方法来对城市道路服务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城市道路服务水平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运用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事故对骑行者伤害程度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分析电动自行车骑行者事故伤害程度的影响因素。收集某市2013-2015年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数据,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从中选出与交通事故严重程度相关的22个影响因素。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对电动自行车骑行者受伤严重程度进行预测,并对相关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研究表明,影响电动自行车骑行者受伤严重程度的最主要因素依次为车辆间事故类型、受伤部位、道路物理隔离类型等。针对交通事故相关因素提出改进建议,研究结论可为电动自行车事故预防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考虑建成环境影响下,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本文从事故属性、骑行者属性、对象车辆及驾驶员属性、道路属性及建成环境属性这5个方面,选取18个影响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严重性的潜在变量。在此基础上,构建考虑均值及方差异质性的随机参数Logit模型,利用边际效应量化显著变量对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差异。基于北京市近5年电动自行车事故抽样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事故时段19:00-次日7:00、骑行者年龄大于40岁、重(大)型货车、到最近医院的距离增大及恶劣天气等因素会增加电动自行车事故严重程度。建成环境属性中,到最近医院的距离在死亡事故中的参数为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参数,路段及恶劣天气会增大其均值异质性,驾驶员年龄为(40, 60]岁会增大其方差异质性;其他属性中,一般城市道路在受伤事故中的参数为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参数,路段会增大其均值异质性。研究结果可以为降低电动自行车事故严重程度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电动自行车骑行者的视觉行为特征,明确其对电动自行车行驶安全的影响,采用德国SMI IVIEW X帽子式眼动仪对电动自行车骑行者在包含机非混行、行人非机动车混行、机非隔离3种类型的固定路段开展了眼动实验,获取了骑行者在不同的道路环境中的眼动参数,包括眼动时间、视角分布、注视持续时间和注视点分布等。根据数据结果,结合现状电动自行车路段行驶状况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建议: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尽量将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分离,设置合理的非机动车道和路边停车带,减少机动车对非机动车骑行的影响;同时应将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分离,减少电动自行车和行人之间的冲突隐患。  相似文献   

7.
���е�··�����г�����ϵ���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车辆换算系数是统计交通流量的基本参数,为了准确计算道路的交通流量,有必要将自行车换算成标准小汽车。以往研究认为自行车相对于标准小汽车的换算系数为0.2,本文对城市道路路段自行车换算系数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个数值用在城市道路路段上已经不够准确。城市道路路段分为有机非物理隔离设施和无机非物理隔离设施两种形式,换算系数也应该根据这两种情况分别计算。本文提出了车道有效宽度的概念,建立了自行车相对于机动车的换算系数模型,并结合模型,利用石家庄交通调查实测数据,分别得到城市道路路段有、无机非物理隔离设施两种情况下的自行车换算系数。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车辆在城市道路上实际行驶时间,合理规划道路交通流,提出一种改进的城市道路阻抗函数模型。城市道路阻抗分为路段延误和交叉口延误,其中路段延误采用王素欣改进的道路阻抗函数模型对SPIESS路阻函数进行修正,利用城市道路交通流三参数速度、交通量、密度的关系推导出交通饱和度与交通密度的关系式。在交叉口节点延误中对Webster模型进行改进,并对整个道路阻抗函数模型进行相关道路影响因素(交叉口间距、行人自行车干扰、道路宽度)的修正,最后利用百度地图的智能实时路况查询服务来获取道路数据。通过对改进的城市道路阻抗函数模型得出的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对比与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改进的道路阻抗函数更贴近实际行驶时间,对路径规划和智能交通平台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城市道路环境各类因素与城市自行车出行者满意度之间的数量关系,针对通勤交通选取23项指标、设计调查问卷并展开调查,通过预调查数据检验问卷信度与效度并确定问卷内容。正式调查采用视频调查、实验室问卷的方式,结果表明调查结果与实地调查无显著差异。通过模型检验与修正后,最终得到的城市道路自行车出行者满意度模型。模型影响系数表明:道路通畅性与环境舒适性总影响系数分别达到0.632和0.601,道路建设水平影响系数为0.478,交通安全感受影响系数为0.401。电动车对出行者的通畅性和安全性影响是最大的,影响系数分别达到0.894与0.781,隔离设施对安全的影响仅为0.117。上述结果说明:影响自行车出行者满意度最主要的外界因素是通畅性与环境舒适性,道路建设水平对于满意度的影响有很大局限性。电动车对自行车出行者的影响非常大。自行车出行者并不认为隔离设施具有明显的安全保护作用。研究结论可为城市自行车交通运行环境改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电动自行车骑行人与机动车驾驶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重要参与主体,在无信控交叉口电动自行车和右转机动车可能产生冲突。尤其当交通参与者不严格遵守通行优先权时,极大增加了参与主体交互的复杂性。本文以各交通主体的损失最小为目标,构建直行电动自行车与右转机动车的冲突博弈模型。在考虑两车驾驶人主观心理感知的前提下,引入前景理论价值函数和决策权重函数;根据演化博弈的复制动态方程分析博弈主体行为策略演化过程,得出不同条件下系统的最终稳定策略;利用数值仿真分析不同参数对系统演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前景理论相关参数影响系统演化的收敛速度,不影响演化的最终结果;不同风格的电动自行车骑行人制定通行和让行决策时,表现出的风险偏好不同;互让损失的增加对电动自行车和机动车的通行概率起促进上升和抑制下降的作用,而机会损失的作用恰好相反。本文建立的理论模型可用于揭示道路主体在冲突行为中的决策演化规律,为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公共自行车可解决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并且缓解城市交通“两难”。从骑行者视角出发,以便捷性、舒适性、安全性和机动性为主要指标,对公共自行车主要的三大设施(公共自行车站点、公共自行车以及锁止装置)进行服务水平等级划分。通过公共自行车的借还数据,运用SPSS对骑行者的骑行距离、骑行时间以及骑行客流的定量指标进行确定;而对各等级现状类及实际情况等的定性指标则通过调查问卷法进行确定,分别制定五个等级的分级标准。最后运用加权法确定各设施的总体服务水平,并针对单一站点公共自行车设施及区域型公共自行车设施分别建立整体服务水平评价模型。以公共自行车轨交塔园路站及其所属区域为实例得出其服务水平均为B级。  相似文献   

12.
公交停靠站是影响道路路段通行能力的重要因素,传统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忽略了这一因素,使得计算结果与实际有一定差距。针对这一不足,提出改进思路。根据公交停靠站对道路通行能力影响的不同,将其分为港湾式和非港湾式两种类型进行分析,利用排队论和间隙理论得到相应的修正系数,最后以工业区规划作为实例项目进行通行能力验算,为城市道路规划和服务水平的确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公交停靠站是影响道路路段通行能力的重要因素,传统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忽略了这一因素,使得计算结果与实际有一定差距.针对这一不足,提出改进思路.根据公交停靠站对道路通行能力影响的不同,将其分为港湾式和非港湾式两种类型进行分析,利用排队论和间隙理论得到相应的修正系数,最后以工业区规划作为实例项目进行通行能力验算,为城市道路规划和服务水平的确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步行和自行车等外界因素对机动车流的影响也具有随机性,但是这种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可预见性和可控制性(尤其从交通管理的角度来看),可以说这种影响将导致可预见性的路段实际通过能力降级,并且可预见性特征使得这种影响不同于随机用户平衡中路段旅行时间的感知误差.笔者通过区分路段通过能力降级因素为内因(路段上车流量增加导致道路服务水平降级)和外因(由与路段上与车流量无关的外部因素,如随意过街人流、自行车流等外部因素,引起的道路通过能力降级),并且区分路段旅行时间为通行能力降级路段上行程时间和排解交通拥堵花费的滞留时间两个构成部分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自行车步行影响的交通平衡综合分析模型;通过对路段参数敏感性分析和实例对照,既展示了该综合分析模型-路径期望旅行时间平衡分析模型与确定性网络用户平衡分析模型的差异性,又展示了路径期望旅行时间平衡分析模型能较好地再现人们对道路路段通行能力降级情形下的车流路径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15.
道路阻抗是车辆在城市交通网络中运行通达程度的度量值,是路径选择的基础。将城市交通道路阻抗分为路段阻抗与节点阻抗两部分,路段阻抗利用交通量与交通密度间的相互关系优化BPR函数得到,节点阻抗根据交叉口道路饱和度不同选用不同模型得到。同时,利用道路阻抗影响因子改进该道路阻抗模型,使其更精确。最后利用南京市龙蟠中路道路的实测数据对改进的城市道路阻抗函数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改进的城市道路阻抗函数能够较好的反映实际道路阻抗。  相似文献   

16.
自行车-行人共享道服务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於昊  陈峻  谢之权 《城市交通》2012,(1):75-79,60
以不存在物理分隔或高差的步行和自行车共享道为研究对象,定量描述自行车和步行交通混合运行的服务水平。在分析共享道服务水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南京市5条典型共享道开展交通调查。以实测数据为基础,基于道路使用者对道路运行状况的感知评价,建立包含共享道有效宽度、障碍物密度、交通冲突强度等显著影响指标的共享道服务水平模型,并提出服务水平的6级划分标准。模型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共享道有效宽度的增加和自行车流量的降低,共享道服务水平提高,主向和对向行人比例变化对自行车运行状态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骑行感受的自行车出行品质评价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骑车者对出行环境的真实感受是评价自行车出行品质的根本依据。选择上海市中心城区32条典型自行车路段进行调研,获取这些路段的物理设施特征与交通流运行特征,通过视频拍摄得到40个视频片段,邀请126名志愿者对视频中呈现的自行车出行品质进行评分。基于此构建基于出行感受的自行车出行品质评价模型,并给出出行品质分级标准。以上海市中心区干路为例进行自行车出行品质评价,仅32%的干路评级为中等和良好,进而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和改善措施。最后,选择上海市一条自行车路段进行出行品质改善示范,验证了出行品质评价模型和分级标准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步行和自行车等外界因素对机动车流的影响也具有随机性,但是这种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可预见性和可控制性(尤其从交通管理的角度来看),可以说这种影响将导致可预见性的路段实际通过能力降级,并且可预见性特征使得这种影响不同于随机用户平衡中路段旅行时间的感知误差.笔者通过区分路段通过能力降级因素为内因(路段上车流量增加导致道路服务水平降级)和外因(由与路段上与车流量无关的外部因素,如随意过街人流、自行车流等外部因素,引起的道路通过能力降级),并且区分路段旅行时间为通行能力降级路段上行程时间和排解交通拥堵花费的滞留时间两个构成部分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自行车步行影响的交通平衡综合分析模型;通过对路段参数敏感性分析和实例对照,既展示了该综合分析模型.路径期望旅行时间平衡分析模型与确定性网络用户平衡分析模型的差异性,又展示了路径期望旅行时间平衡分析模型能较好地再现人们对道路路段通行能力降级情形下的车流路径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19.
针对城市道路路段交通拥挤问题,利用模糊数学知识进行了研究。根据城市道路路段交通拥挤特性和影响因素,在综合考虑诸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道路路段交通拥挤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评价原理,在确定评价等级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信息熵的城市道路路段交通拥挤的模糊评价模型,提出解决城市道路路段交通拥挤的对策与方法,并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20.
针对城市道路路段交通拥挤问题,利用区间数评判理论进行了研究。根据城市道路路段交通拥挤特性和影响因素,在综合考虑诸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道路路段交通拥挤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区间数评价原理,在确定评价等级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区间数的城市道路路段交通拥挤的综合评价模型,提出解决城市道路路段交通拥挤对策与方法,并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