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热应激对大鼠肠系膜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降低的机制。方法使用微血管张力描记系统,观察热应激大鼠肠系膜动脉环5-羟色胺预收缩后加入乙酰胆碱的舒张性改变,考察一氧化氮(NO)途径、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EDHF)途径以及前列环素(PGI2)途径在热应激后肠系膜动脉舒张功能的改变,反应特征表述为最大松弛百分率(Rmax)和产生一半最大松弛百分率时所需要乙酰胆碱浓度的负对数(pIC50)。结果热应激大鼠肠系膜动脉Rmax和pIC50较正常大鼠肠系膜动脉降低,分别为(97±6)%、(52±8)%和8.67±0.59、7.66±1.33(P<0.01,P<0.05)。正常大鼠肠系膜动脉NO介导的舒张Rmax和pIC50分别为(53±6)%和6.89±0.93,在热应激后分别为(21±8)%(P<0.01)和4.91±0.31(P<0.01);正常大鼠肠系膜动脉EDHF介导的舒张Rmax和pIC50分别为(35±14)%和6.30±0.56,在热应激后分别为(13±3)%(P<0.01)和5.23±1.07(P<0.01);正常大鼠肠系膜动脉PGI2介导的舒张Rmax和pIC50分别为(8±3)%和5.69±0.37,在热应激后分别为(10±6)%(P>0.05)和5.74±0.79(P>0.05)。结论热应激引起的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降低主要是损伤了NO-和EDHF-途径。  相似文献   

2.
研究兔髂动脉内皮剥脱时血管壁细胞的反应特点和 c- myc基因的表达规律。用标准血管成形导管髂动脉球囊损伤 1 2只家兔的右髂总动脉后 ,分别于 3、7、40 d处死动物 ,用透射电镜观察术后 3d平滑肌细胞 ( SMC)超微结构的变化 ,光镜观察术后血管壁细胞的反应特点和 c- myc蛋白表达规律 ,同时对术后 40 d动物行血管造影。结果发现 :术后 3d兔髂总动脉中层 SMC由收缩型转变为分泌型 ,并向内膜下迁移 ,可见管腔内有血栓形成 ,1周时弹力板不完整 ,中膜 SMC排列紊乱 ,术后 40 d增生的 SMC和细胞外基质形成新生内膜 ,血管造影显示管腔狭窄 5 0 %~ 80 % ;球囊损伤段髂总动脉新生内膜 c- myc蛋白免疫组化染色为阳性 ,而对照组为阴性。结论 :球囊损伤髂动脉后可引起 SMC迁移、增生 ,其和细胞外基质一起形成新生内膜 ,管腔狭窄 ;SMC增生和 c- myc基因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尼古丁对大鼠离体肠系膜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的影响以及卡托普利的干预作用。方法应用器官培养技术和离体血管环张力描记法,研究不同浓度的尼古丁(10-5、10-4、10-3mol/L)在有或无卡托普利(0.01、0.030、.1 mmol/L)的情况下,对培养24 h的成年SD大鼠肠系膜动脉环(1 mm)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的影响。结果尼古丁呈浓度依赖性损伤乙酰胆碱(ACh)诱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反应(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卡托普利呈浓度依赖性改善尼古丁对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的损害。低浓度时对尼古丁损伤没有明显影响,高浓度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P<0.05,与尼古丁10-4mol/L组比较)。结论卡托普利对尼古丁所引起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用冷冻法建立家兔角膜内皮损伤的动物模型。将直径为 8mm的铜探头置于液氮中数秒后取出 ,待探头温度显示在 - 12 0℃时将其垂直放于兔角膜中央表面分别接触 5s和 15s。结果显示冷冻区的角膜内皮细胞完全被破坏 ,内皮细胞损伤区与未损伤区之间界限清晰。冷冻 5s和 15s能造成面积相近的角膜内皮缺损 (P >0 .0 5) ,而冷冻 5s者角膜水肿较轻 (P <0 .0 5)。伤后 2 d,内皮缺损面积为(4 .13± 1.97) mm2 ,伤后 3d,一部分的角膜内皮已愈合 ,伤后 4 d所有角膜内皮缺损已被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再生内皮细胞所覆盖。伤后 12 d,再生的内皮细胞大小趋于均匀一致 ,为多边形。本试验通过对冷冻探头温度的统一监测 ,建立了兔角膜内皮损伤的动物模型 ,并且本模型具有可重复性及简单易行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叶酸、维生素B12对冠心病大鼠模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将健康4周龄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110±10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饮食组、叶酸组、维生素B12组、叶酸及维生素B12组。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余各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第12周末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血脂、HCY、VEGF含量;光镜、电镜查看腹主动脉组织学改变;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腹主动脉中VEGF的表达。结果用药12周后,单独应用叶酸或联合维生素B12都能有效地降低冠心病模型大鼠血清HCY水平(P<0.01),升高血清和血管中VEGF水平(P<0.05),同时能改变VEGF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高脂饮食可以影响血清和血管中HCY、VEGF的水平,而应用叶酸或联合维生素B12可以改善或减轻高脂状态所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非洛地平(felodipine)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损伤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活性氧(ROS)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独立于降血压外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筛选ox-LDL与HUVECs细胞孵育最适的干预浓度梯度与时间,然后与不同浓度的非洛地平(0.1、1、10μmol/L)共同孵育24h,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内ROS,real time-PCR检测细胞ICAM-1、VCAM-1mRNA的表达.结果 ox-LDL对HUVECs内ROS的产生呈浓度依赖效应,随着刺激浓度的升高,ROS产生增多,25mg/L ox-LDL作用最为显著(P<0.01),非洛地平可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s ROS(P<0.05)的产生;随ox-LDL刺激浓度的增加,ICAM-1、VCAM-1 mRNA表达逐渐上调,当浓度达到25mg/L时,作用最为显著(P<0.05),非洛地平可下调ICAM-1、VCAM-1 mRNA的表达(P<0.05).结论 非洛地平可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s ROS的产生以及下调ICAM-1、VCAM-1 mRNA表达,发挥抗氧化抗炎的内皮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与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多普勒超声检测糖尿病与高血压病的血管内皮功能 ,评价其变化特点。方法 运用多普勒超声对2 5例糖尿病 (DM )及 2 5例高血压病 (EH)患者和 2 0例正常人肱动脉充气加压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前后血管直径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 DM和EH组充血状态下内径扩张程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含服硝酸甘油后DM组内径扩张程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 ,EH组无显著性改变。结论 DM患者存在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非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 ,EH患者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 ,非依赖性舒张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与 2型糖尿病 (2 DM )血管病变的关系及其可能原因。方法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 4 1例 2 DM患者和 12例正常人在反应性充血及含服硝酸甘油前后肱动脉内径进行检测 ,评价不同情况下 2 DM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 (△D1% )及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 (△D2 % )反应的变化。结果 无论有无微血管病或动脉粥样硬化 ,所有病例△D1%均较正常人组显著减退 (P <0 0 0 1) ;而△D2 %在所有组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2 DM在无大 /微血管病变时 ,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显著减退 ,此变化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而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无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兔在体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40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缺血再灌注组(A组)、缺血再灌注加生理盐水2 mL/(kg.h)组(B组)、缺血再灌注加异丙酚8mg/(kg.h)组(C组)和假手术对照组(D组)。各组于再灌注后306、0 min测定肝组织和血浆中ET-1与NO水平以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水平,并进行肝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与D组比较,A、B、C组于再灌注后30 min及60 min时,肝组织和血浆中ET-1均呈上升,但C组的上升程度明显低于同时间点的A、B两组(P<0.01);同时肝组织和血清中NO呈下降,但C组的下降程度明显低于同时间点的A、B两组(P<0.01);血清ALT、AST均升高,但C组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同时间点的A、B两组(P<0.01);肝细胞形态学发生异常改变,C组的肝脏淤血明显较A、B两组轻,肝细胞变性坏死不明显。结论异丙酚通过保护肝窦内皮,降低机体内ET-1水平,提高NO水平,改善肝脏微循环障碍,对HIRI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尚缺乏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预防内皮功能失调和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是防治HPH新的潜在策略。κ-阿片受体(κ-OR)激动剂U50、488H既可以内皮依赖性地舒张正常大鼠的肺动脉又可显著舒张HPH大鼠的肺动脉,其作用机制与电压依赖性钾通道(KV通道)及一氧化氮(NO)途径密切相关,预防性给予U50、488H可显著升高HPH大鼠血液及肺组织NO水平的同时,降低内皮素(ET)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浓度,显著改善低氧诱导的内皮功能失调,另一方面发现U50、488H能有效降低HPH大鼠的平均肺动脉压(mPAP),并能明显减轻HPH大鼠的肺血管重建和右心室肥厚程度。另外,U50、488H可抑制低氧下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增殖,这可能是其抑制肺血管重建的原因,提示U50、488H对大鼠HPH具有明确的防治作用。U50、488H内皮依赖性的舒张肺动脉、降低肺动脉压、改善内皮功能失调及抑制PASMC增殖等作用均由κ-OR所介导,提示κ-OR有可能成为临床防治HPH新的药理学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为研究对象,探讨动脉血管壁胶原成分、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R)AT1和AT2亚型蛋白表达的增龄性改变。方法幼年组(7周)、成年组(26周)、老年组(51周)雄性SHR各20只,正常饮食饲养1周后,测定鼠尾动脉收缩压;胸主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SMA)取材后,石蜡切片,Mallory染色观察壁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SABC法测定ATR蛋白表达。结果 3个年龄组SHR大鼠的血压随增龄呈现明显升高[(151±26)mmHg vs.(166±9.0)mmHg vs.(180±13)mmHg,P<0.05];胸主动脉和SMA壁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沉积亦随增龄增多(IA值:主动脉416±43 vs.483±74 vs.553±83,SMA 387±46 vs.425±67 vs.468±81,P均<0.05);胸主动脉和SMA壁AT1和AT2表达均随年龄增长呈增高趋势(灰度值:胸主动脉AT1 159±7.0 vs.150±8.7 vs.139±8.9,AT2 187±6.9 vs.181±9.5 vs.169±10;SMA AT1 163±11 vs.112±11 vs.128±18,AT2 188±11 vs.171±15 vs.171±13;P均<0.05),AT1/AT2比值仅在老龄组增高(幼龄及老龄组胸主动脉0.86±0.01 vs.0.78±0.08;SMA 0.85±0.07 vs.0.71±0.08,P均<0.05)。结论增龄可导致SHR成纤维细胞生长、胶原纤维沉积,血管壁局部AT1、AT2表达及二者比例改变,同时AT1由单纯的介导血管收缩作用转变为介导血管壁重塑,可能是SHR大鼠血压增龄性改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皮素受体和5-羟色胺(5-HT)受体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中的作用。方法取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的曲张静脉为病变组,以正常静脉做对照,制成血管环,用血管张力描记法记录血管收缩。结果在内皮完整时,曲张静脉对5-HT引起的最大收缩(Emax)明显低于对照静脉[(72.8±42.5)%vs.(226.8±98.1)%,n=10,P<0.01];内皮素受体-B激动剂S6c对曲张静脉收缩的Emax明显低于对照静脉[(9.61±1.32)%vs.(30.14±12.89)%,n=12,P<0.01];曲张静脉对内皮素-1(ET-1)收缩的Emax亦明显低于对照静脉[(19.24±12.94)%vs.(132.30±43.42)%n=10,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静脉去内皮后,曲张静脉对5-HT、S6c和ET-1引起收缩的Emax也明显低于对照静脉(P<0.01)。结论静脉组织中5-HT受体、内皮素-A受体和内皮素-B受体可能参与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不同金属丝直径、不同结构设计的国产铂 铱合金支架对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家兔分为三组 ,第一组置入直径 0 .1 3mm单丝缠绕成螺旋形结构的第一代支架 (n =5) ,第二组置入直径 0 .1 75mm单丝缠绕成“之”字形结构的第二代支架 (n =5) ,第三组置入第二代明胶蛋白涂层支架 (n =7)。术后 7d行病理形态分析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所有动物均成功置入支架 ,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 :一代和二代支架组各有 1例不完全性血栓形成 ;涂层支架组无血栓形成。支架置入血管无明显炎症反应和异物巨细胞聚集。涂层支架组平均新生内膜厚度与新生内膜面积最小 ,而管腔面积最大 (P均 <0 .0 5)。扫描电镜显示支架表面几乎完全内皮化。结论 支架金属丝直径与结构设计的不同对新生内膜增殖及管腔面积有影响 ;明胶蛋白涂层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14.
Adenosine (Ado) is an endogenous purine nu-cleoside that slows the sinus heart rate (negativechronotropic effect) as well as impulse conductionthrough the atrioventricular (AV) node (negativedromotropic effect )[1.2J. Two subtypes of adeno-sine receptors (A,, A,) have been identified basedon biochemical and radioligand binding studies inthe heart and pharmacology responses to Ado andadenosine derivatives. The predominant antiar-rhythmic effects on the sinoatrial (SA) node, AVnode, and atri…  相似文献   

15.
Inthepastfew years ,wehavewitnessedadra matic proliferationintheuseofintracoronarystents.Stentsnowaccountforover 70 %ofpercuta 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 (PTCA ) .However,in stentrestenosisremainsamajorprob lem ,occuringin 2 0 %~ 30 %ofthese proc edures[1-3] .I…  相似文献   

16.
Accumulating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endoge-nous ligands of the digitalis receptor may exist inthe mammalian body, which has recently been de-scribed to be indistinguishable from ouabainL1'2j.Endogenous ouabain (EO) might induce many cy-tobiological changes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regulating water and sodium metabolism and vas-cular tone in the body["'J. Many studies haveshowed that EO content in both hypertensive pa-tients and hypertensive animals is much more thanthose of normal subje…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密度脂蛋白代谢相关基因ATP结合体转运子(ABCA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调查经CT确诊的脑梗死患者96例,男76例,女20例,平均年龄(59±10)岁;健康对照组90例,男48例,女42例,平均年龄(55±11)岁。提取外周血白细胞全基因组DNA。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结合测序的方法检测ABCA1 596G→A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结果脑梗死及对照组ABCA1-A与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6.1%、33.9%及51.7%和48.3%,两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2χ=8.99,P<0.05)。AA基因型与脑梗死发病率增高有关(RR=2.68,95%CI1.5-3.6,P<0.05)。血脂分析提示等位基因A携带者血浆HDL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等位基因G携带者(1.1±0.3vs.1.3±0.4,P=0.009),而甘油三酯明显升高(2.1±1.2vs.1.8±1.2,P=0.027)。结论ABCA1基因596G→A变异明显会增加脑梗死发病的危险性,其致病机制可能与G→A变异导致HDL降低及TG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8.
尿酸水平对冠脉病变的预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尿酸水平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CHD)组(164例)和正常对照组(51例),比较两组间尿酸水平的差别及与CHD之间的关系。结果CHD组患者的尿酸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16.67±97.35)μmol/Lvs.(286.16±98.33)μmol/L,P<0.01]。随后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了糖尿病、性别和纤维蛋白原(FIB)等因素的作用后,尿酸对回归方程的影响达不到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有高尿酸血症的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病风险明显提高。结论高尿酸血症作为独立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尚缺乏充分证据,应用尿酸与血糖综合评估冠心病的发生风险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鼻咽癌组织中BCRF-1mRNA及病毒白介素-10(VIL-10)蛋白质的表达,明确VIL-10对鼻咽癌患者免疫细胞的影响。方法在鼻咽癌组织和鼻咽炎症组织中,分别应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BCRF-1mRNA和蛋白产物VIL-10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CD4+T、CD8+T细胞的比例。结果①BCRF-1mR-NA在34/40例(85%)鼻咽癌组织和16/20例(80%)鼻咽炎症组织中表达阳性,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30/40例(75%)鼻咽癌组织VIL-10呈阳性,10/20例(50%)鼻咽炎症组织VIL-10呈阳性,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40例鼻咽癌患者分为VIL-10阳性组和VIL-10阴性组,VIL-10阳性鼻咽癌患者组CD4+T细胞及CD4+T/CD8+T比值明显低于VIL-10阴性鼻咽癌患者组(24.99%±3.88%vs.35.92%±6.31%,0.86 vs.1.99,均P<0.05),而VIL-10阳性鼻咽癌患者组CD8+T细胞明显高于VIL-10阴性鼻咽癌患者组(30.61%±3.34%vs.20.10%±7.68%,P<0.05)。结论鼻咽癌组织中高表达BCRF-1基因及其蛋白产物VIL-10;VIL-10使鼻咽癌患者的免疫细胞发生偏移,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