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0篇
综合运输   13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6月,绿色经济再次成为举世关注的热点,其不仅是6.5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也是将于6月20日召开的巴西"里约+20"地球峰会讨论的主题。要测量"绿色经济"这个热词的热度,最便捷的量具就是网络搜索引擎,6月11日在百度可搜到1680万个相关结果,而在谷歌竟然有4040万个!"绿色经济"在谷歌的热度比在百度高出140%!这似乎证明了绿色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因为相对于中国人主导的百度,美国人主导的谷歌无疑更具有全球化的背景。  相似文献   
2.
<正>智能交通,顾名思义就是智能化的交通运输。如何赋予交通运输系统智能化,当然离不开社会监管、信息技术和硬件设备。智障的原意是指因人脑发育不全或外伤造成的智力缺陷,我们借用这个词来比喻我国智能交通发展中的某些匪夷所思的障碍及问题。很多人都认为,智能交通只是技术层面的事情,只  相似文献   
3.
<正>4月15日是泰坦尼克号客轮失事100周年纪念日。此前,著名导演卡梅隆以3D影像更新了14年前拍摄的大片《泰坦尼克号》,重新勾起了人们对100年前这场海难的回忆。号称不可能沉没的泰坦尼克号豪华客轮的处女航,从英格兰开往纽约的途中撞上冰山,于1912年4月15日凌晨2时沉没于大西洋,1500余人葬身海底。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的中秋国庆长假史无前例,在8天里竟然有7亿多人次出行,全国著名旅游景点客流同比增长50%~70%,黄金周旅游收入也几乎翻番,旅游促进了消费,拉动了经济。这在全球经济危机、全国经济走低的大背景下,无疑是难能可贵的亮点。其实,最大的亮点还是收费公路免费政策。尽管某些"经济学家"以一些高速公路出现大拥堵为由批评这项政策"愚蠢",但是这项"大智若愚"的政策必将载入中国公路改革的史册。历史将证明,免费政策迈出了公路改革的第一步,代表了广大民众的利益,也代表了公路改革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5.
<正>7·23甬温铁路特大事故震惊了全国,使铁路部门再次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令人震惊的不仅是死伤255人的惨痛代价,还有令人不可思议的高铁系统管理的安全漏洞,以及某些过分仓促的事故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6.
<正>“十一五”时期是我国交通运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交通如何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交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完善有怎样的促进作用?最近,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李盛霖部长。  相似文献   
7.
为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提高长江航运现代化水平,促进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由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与中国航务周刊联合主办的“2004长江黄金水道与国际航运峰会”于2004年10月28日在重庆召开。来自国家发改委、交通部等有关政府部门,长江水系省市航管单位,长航系统及一些企业的代表,共26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8.
前两天和王庆云司长谈及“长三角综合交通十一五规划发展论坛”筹备情况时,我冒昧地问了句:“这次十一五规划是不是第一次将区域综合交通列入中央级规划?”王司长笑答:“其实早在1990年国家计委就搞过长三角综合运输规划研究,当时动员了近百名中外专家,调查研究历时一年半。”说着从书柜里找出一本1992年版《长江三角洲地区综合运输规划研究》送给我。翻看这本近150万字的巨著,我有点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不好意思,同时从内心里对这些区域交通运输规划研究的先行者们深为敬佩。长三角是我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之一,其一体化需要解决许多重大问…  相似文献   
9.
<正>2010是规划之年,全国各地的交通规划部门都在忙着做新的五年规划。规划对于综合交通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今天的规划将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各种运输方式的线网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综合枢纽的衔接却是综合交通发展的软肋,因此我们一再强调衔接决定成败,建设综合交通体系的关键在一体化的综合枢纽。  相似文献   
10.
<正>五月的后两天,借出差的机会,笔者考察了世博会期间的上海轨道交通。两天的时间里,分别乘坐了1、2、3、4、9、13号线和磁浮线,走马体验了上海轨道交通的方便、快捷。由于有在伦敦、巴黎、东京、香港和北京等地乘地铁的经验作参照,笔者对上海轨道交通的评价自然带有全球化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