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针对内河水上交通主要要素的特点,提出了基于船标岸一体化技术的内河航路信息服务体系框架,并着重分析了其中的信息感知层和信息交互层结构等关键技术。通过对水上交通状态所涉及信息种类的讨论,提出了船标岸协同下的内河水上交通状态感知体系的信息结构,并分别分析了它们在船标岸一体化技术下的感知方法。对内河水上交通信息交互技术进行了研究,在内河水上交通信息交互系统框架基础上分析了信息传输和数据管理的实现方式,分析认为基于船标岸一体化技术,构建内河航路信息服务体系是可行的,可以极大地促进水上交通管理向信息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李飞 《中国电动车》2014,(6):108-109
开发基于景区管理的应急搜救平台,包括系统管理、预案管理、报警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与管理、指挥调度五大功能模块。本文结合GNSS组合定位算法的现有模块,通过3G模块与应急搜救平台进行通信,设计基于多模GNSS的应急搜救系统,进行应急救援仿真试验,实现组合定位方法在应急搜救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3.
内河综合海事应急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内河水域水上突发事件应急流程,对软件数据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多层次框架体系结构。系统从下向上依次是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和应用层。在此软件体系结构基础上,建立了内河水域的综合海事应急管理系统。系统由应急指挥、应急行动、资源管理、电子江图、报表管理、网络管理和系统管理及维护7大模块组成,系统的应用,为接警、应急事件的处理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内河交通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内河交通物联网的概念.在分析内河交通物联网概念、体系结构的基础上,研究其信息安全问题.对内河交通物联网的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处理层、应用层和展现层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各层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面临的安全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技术策略,以促进内河交通安全、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水上危险货物集装箱监控系统应具有水上危险货物集装箱状态监控信息采集、预报警、信息远程传输、远程监控与应急决策支持等功能,其框架应为4层架构,即信息采集层、现场监控层、信息传输层、远程监控层。文中分析了构建内河水上危险货物集装箱运输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设计了信息采集与传输层的硬件电路,提出了开发远程应急管理系统的支撑技术与决策模型方法。  相似文献   

6.
设计了湿热重载地区沥青路面动态响应实测系统及其布设、测试方案,实测系统包括4个子模块。湿热地区区域环境高温多雨,模块一以温湿度传感器动态监测沥青路面结构的温湿度场;重载地区重轴载、高胎压、大交通量,模块二以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动态监测各层横、纵向应变,模块三以多点位移计动态监测各层竖向变形;模块四以竖向压力计动态监测各层压应力。4个模块协同工作以确定沥青路面结构不同温、湿度场下应力及三向应变状态。对云罗高速公路3种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试验路动态响应系统进行布设、测试,统计传感器存活率,对测试结果进行滤波和平滑处理。结果表明实测系统设计合理,布设、测试方案得当,实测结果能较好地体现沥青路面动态响应。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公路隧道交通信息感知水平,实现公路隧道发展数字化、智能化运营管理需求,基于雷视融合感知技术,建立了公路隧道交通管控系统,通过时空匹配、ROI目标融合和距离融合方式依次实现雷视融合感知;构建了公路隧道交通管控系统体系架构,包括设备层、通信层、数据层、应用层和用户层5个层次;以雷视融合、数字孪生等关键技术驱动,建立了三维实景化管控、数据分析研判、应急联动管控和信息共享四大应用平台,实现了全息感知、多源融合、事件研判、辅助决策、智能控制、精细管理等功能。通过济莱高速公路隧道群实例证明:基于雷视融合的公路隧道交通管控系统可精准感知隧道运行状态,为公路隧道信息感知和智能化管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汪洁 《交通科技》2010,(4):106-107
内河某一辖区内的重点水域,可以抽象成一条直线上存在几个点的简单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按照管理者既定的巡航任务表,将一种线性规划理论应用于内河巡航搜救站点设置的决策分析。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比较从预设站点出发完成相同巡航任务所需时间多少来确定最佳巡航搜救站点设置位置,并结合实例论证了这一算法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多功能航标水文信息采集系统,集各种水文传感监测于一体,能采集航标附近航道的水文、气象以及航标状态等相关信息,丰富了数字化航道的内涵。利用软件的相关功能,能有效管理和监测航标运行状态,节省管理费用。同时,通过监测航道中风速、风向、水温、大气湿度、大气压、以及降雨量等实时数据,极大地提高了海事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具有3层控制结构的车辆道路环境感知与预警系统,其中主要包含前向碰撞预警和自适应前照灯两个模块.实车道路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有效地增强驾驶员的感知能力并在危险时发出碰撞预警,显著提高了行车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刘瑛  刘国民 《中南公路工程》2012,(1):120-122,127
首先综述了公交优先仿真技术的发展状况。然后,基于对实际公交优先管理系统的解析,将公交优先仿真模型划分为交通管理系统背景模型、公交优先设施模型、公交线网模型、公交车特性行为模型、信息采集模型、通信系统模型、公交优先策略模型、公交优先信号模型等。由此进一步给出了仿真系统概念设计方案。该方案将仿真系统分解为路网交通状态模拟、信息采集、通信、公交调度中心、信号控制中心及本地控制机等模块,并定义了各模块的主要功能和相互间的信息交换内容。  相似文献   

12.
自动驾驶环境感知系统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对周围交通目标进行轨迹预测,其输出轨迹可为决策控制和路径规划提供所需目标信息.考虑传统轨迹预测方法一般基于俯视视角而难以满足自动驾驶车载感知的实际需求,提出一种基于长短时记忆(LSTM)网络模块、空间交互模块和时间行为注意力模块相融合的驾驶视角轨迹预测算法.为更好体现交通目标与周围环...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道路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实现道路铺装结构的智能感知功能,综述了融合感知特性的道路铺装结构设计体系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首先归纳了道路铺装感知信息组成,包括路域环境感知、车辆荷载感知、路表功能感知和结构响应感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道路铺装结构分级感知设计思想;针对目前道路铺装感知设计不完善的问题,初步构建了融合智能感知特性的道路铺装结构设计体系;最后提出了融合智能感知特性的道路铺装结构设计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表明:道路铺装结构的感知设计应综合考虑道路等级、区域环境、服务需求、工程造价和发展趋势等因素,依据“安全优先、分层递进”的思想进行分级设计,融合智能感知特性的道路铺装结构设计体系应涵盖感知系统、材料设计、布设组合、感知性能保持、计算理论和设计指标及要求等内容;在融合智能感知特性的道路铺装结构设计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着感知特性的设计内涵不明确、感知技术的实施标准不统一、感知铺面结构的性能保持技术不健全和感知数据处理与应用不标准等问题,未来其在公路长期性能观测科学网的建设、道路科学合理养护决策的制定和适用于中国的长寿命路面设计方法的研发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一、三级公路安全性认知因素的试验建模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实测86处一级公路典型路段和188处三级公路典型路段道路结构基础上,确定驾驶员对国道一、三级公路的安全性认知因素集,进而针对一级公路的38处样本路段和三级公路的77处样本路段,组织47名驾驶人员进行现场认知评价试验,并应用模糊集合原理和模糊统计方法对评价试验得到的2829组(一级路673组、三级路2156组)有效认知试验评语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一、三级公路安全性认知因素的模糊评价隶属函数,从而给出驾驶人员对一、三级公路道路条件和交通环境的安全性模糊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5.
针对桥梁预警系统群体间协同工作对信息共享的需求,从群体协同工作与面向应用的集成角度对桥梁预警系统异构数据库的集成方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包含用户界面、异构集成模块和存储层三部分的桥梁预警系统异构数据库集成模式。该异构数据库集成模型由桥梁结构表征方法,命令解析模块和数据综合模块组成。在异构数据集成的基础上,实现了预警系统群体间的信息共享,为群体协同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最后通过模拟管理群体向预警系统提出获取桥梁抗震评估请求对异构集成模块的可实现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采用文献研究法对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首先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文核心合集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TM、IEEE等英文数据库中与主题相关的文献(中文229篇,英文2 395篇),基于科学知识图谱对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并结合现有研究中的技术领域与工程应用场景,对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做出了定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的技术架构,包括:感知获取层、集成处理层、业务应用层、标准与规范体系以及安全与管控体系;此外重点介绍了数字道路信息感知技术、数据管理与分析技术、全生命周期工程应用等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进一步展望了未来技术发展的前景。最终通过梳理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其今后的发展做出展望。结果表明: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是由特定的检测与感知技术、数据传输与通讯网络、信息平台与安全系统构成,具有多元智能性。在路面信息的采集过程中,传感器在耐久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难题仍需进一步解决;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建筑信息模型、信息物理系统、数字孪生、大数据驱动在内的多种技术手段在道路基础设施性能监测和管理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驾驶员弯道安全感受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在人-车-路(环境)系统中驾驶员弯道安全感受的非线性特性。为了体现车辆、道路结构对驾驶员认知过程的作用和认知结果形成的影响,驾驶员弯道安全感受模型采用弯道平曲半径、车辆运行速度和驾驶员驾龄作为道路线形、车辆结构动力性、驾驶员经验的主要特征参数集,在增加积极和消极补偿运算的基础上,构建出模糊逻辑推理规则与神经网络优化逼近运算相互结合的5层推理预测模型,并结合实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表明5层结构模型能够较好的满足特定弯道条件下驾驶员主观安全感受的认知推理预测要求,能够准确的、稳定的再现出驾驶员主观安全感受同驾龄、平曲半径和车辆运行速度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更新及双碳背景下,老城区水环境的改善与提升是目前各城市亟待解决的难题。以漳州市中心城区内河水系水环境治理为例,从河流生态系统的角度结合模型分析论述水体污染的根本原因和实质,提出改善水环境与提升水生态功能的方案建议,为项目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城市整体水环境的提升提供参考。通过技术方案的应用与实施,使得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黑臭水体得到治理,改善水环境,修复流域生态属性,助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带来良好的生态环境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