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针对市郊铁路服务长距离通勤客流的定位和客流到达分布不均的特征,提出在市郊铁路以公交化方式开行多种停站模式列车.将市郊客流按照到达分布的不同,分为均匀到达和非均匀到达两部分,使用混合分布刻画不同列车服务频率下的两类客流到站方式,并考虑停站多样化产生的企业附加成本,建立以乘客出行时间最少和企业运营成本最低为目标的市郊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结合市郊客流特点,分析列车开行方案与乘客选择间的动态影响关系,给出在市郊列车多停站、公交化运营时的混合客流分配方法;以该方法为迭代基础,设计了遗传求解算法.算例分析表明,与均匀到达模式相比,本模型给出的开行方案可有效降低出行时间和开行成本,具有更好的开行效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解决铁路车站开通初期客流预测缺乏数据支撑,以及估计不同交通方式成本来计算客流转移量结果与实际偏差较大的问题。【方法】以新开通南沿江城际铁路江阴站为例,考虑该线与既有高速及城际铁路的线位关系,基于城际出行链,依托旅客出行行为调查对区域内可选择的不同交通方式的城际出行效用进行定量计算,采用Multinominal Logit(MNL)模型,区分工作日与非工作日,结合客流分配现状对效用变量系数进行标定,据此预测南沿江城际铁路江阴站开通后发往南京、上海枢纽的客流量,同时结合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推演计算发往沿线其他站点的客流。【结果】结果表明,南沿江城际铁路江阴站的开通可以有效吸引江阴地区原本选择既有铁路、公路去往南京、上海的客流以及选择公路去往南沿江城际铁路沿线其他城市的客流。【结论】因此,南沿江城际铁路的开通能有效缓解辐射范围内既有铁路、公路的运输压力,客流预测结果还将支撑站点运力资源配置优化研究。  相似文献   

3.
对陇海线连云港至连云段进行适应性改造,利用线路富余能力开行市郊列车,减少市郊铁路建设成本,促进地区协同发展。分析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郊列车的经验,提出车辆选型原则,结合连云港市郊铁路工程和客流特点,通过综合经济分析比较,得出科学合理的车辆选型。  相似文献   

4.
结合城际铁路建设项目的基本特点,运用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理念进行分析。首先,阐述城际铁路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基本内涵;然后,建立全寿命周期成本效益模型,并提出各要素的测算方法;最后,以深汕铁路为例进行案例分析。测算结果表明项目具备较好的经济效益,项目收入不仅可以覆盖项目运营成本及项目债务本息,并且全寿命周期存在项目盈余;财务敏感性分析表明工程投资对项目效益影响最大,其次为客运周转量和旅客运价率,建议合理控制项目投资规模、提升客流效益并优化运价方案。研究结果可为城际铁路建设项目投资决策提供一定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充分发挥市域轨道的辐射效应,最大程度吸引客流,对市域轨道交通衔接规划进行了探讨。首先,研究了市域轨道及站点的功能定位,将站点服务范围细分为5个区,分析各区的客流特征,从而提出规划策略,提供分层次的交通服务;其次,以琎琳站为例,200米范围内结合公交首末站、"P+R"停车场促进交通枢纽的形成,并通过廊道串联轨道站点与周边用地,提供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设置公交停靠站、出租车扬招点、非机动车停车场等多样化的衔接设施,满足不同人群的交通出行需求。  相似文献   

6.
铁路冷藏集装箱办理站的布局要受到技术条件、设备条件、联运能力及所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本文根据有关文献和历史数据,首次将物元与信息熵结合,对铁路冷藏集装箱办理站的布局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基于物元与信息熵的铁路冷藏集装箱办理站布局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模型。通过建立经典域和节域,得到了关联函数;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客观性和适用性,并归纳了模型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对分析铁路冷藏集装箱办理站的布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利用房价利益返还实施郊区线的可行性,针对郊区线对房价的影响展开研究. 将郊区线各实施阶段影响范围外房价设为参照组分析房价增值与否,并与市郊线进行对比. 对经典的特征价格模型进行改进,将房价的差值作为因变量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分析房价增值规律. 东京都案例结果表明,郊区线会引起地价增值,但力度弱于市郊线. 郊区线在公告期到市中心单位时间节省引起的地价增值最大;地价增值影子价格随实施阶段的推移依次下降,且郊区线下降程度更甚,其增值效果的稳定性比市郊线弱;郊区线到郊区副中心单位时间节省引起的地价增值更稳定;到市中心单位时间节省带来的各圈层地价增值在公告期表现出明显的递远递减规律. 研究结果为决策者提供了定量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深圳市轨道站点客流特征与周边土地利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深圳市轨道1号线为研究对象,基于轨道IC卡数据和离站点500 m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图表分析与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轨道站点客流特征与其影响范围内的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对于周边以居住用地为主的轨道站点,其客流早高峰起始时间与晚高峰结束时间均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站点;站点周边土地总体容积率与站点日均客流量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而站点周边不同类型用地的容积率则与站点时段客流量之间呈不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探究公交客流量影响因素有利于针对性地进行公交规划管理,本文基于南京市多源数据,从站点层面分析公交客流量的影响因素,考虑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两个角度的空间效应,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土地利用、交通基础设施、站点属性及社会经济因素在工作日早晚高峰两个时段对公交客流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局角度来看,公交站点客流量间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并具有聚集特征,空间杜宾模型优于多元回归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及空间滞后模型;各变量在早晚高峰时段对客流量的直接效应符合通勤规律;公共服务用地强度和公交站数量的空间溢出效应最为显著,且呈现出虹吸现象。从局部角度来看,各影响因素均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土地利用变量的空间差异性最大;车头时距与站点客流量负相关,影响程度以南京市玄武湖区域为中心向外递减;线路条数与站点客流量正相关,影响程度由老城区向外围区域递增。  相似文献   

10.
研究城市轨道交通接驳可达性对提升轨道交通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居民出发地角度,运用基于距离衰减的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计算并对比分析从居民出发地分别采取步行、 共享单车和公交这3种接驳方式到达轨道交通站点的接驳可达性。以成都三环外地铁2号线和6号线沿线区域为例,运用ArcGIS工具分析区域居民出发地的可达性空间分布差异和不同接驳方式的可达性差异,并结合人口分布梳理轨道交通出行重点区域,挖掘出行盲区。计算结果表明:越靠近轨道交通站和越靠近城市中心的区域,3种接驳方式的平均可达性越高;总体上,步行接驳可达性最小,空间分布差异最明显;步行、共享单车和公交接驳可达性高的区域分别集中在轨道站 0.8,1.5,3.0 km服务半径范围内;公交沿线接驳可达性高于非沿线接驳可达性;通过对比可达性和人口空间分布,有效识别区域轨道交通出行的重点盲区、次要盲区、一般盲区和隐性盲区。  相似文献   

11.
随着西安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通车,车站周边交通设施设置、用地功能组织、建设资金筹措等问题逐渐凸显.如何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针对西安市轨道交通已建线路及车站在建设及运行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探讨优化轨道交通沿线交通设施及车站周边用地的规划策略.以轨道交通4,5,6号线及市域轨道交通临潼线为例,确定车站周边800 m为研究范围,将涉及的88个车站划分为枢纽站、区域中心站、换乘接驳站和一般站.提出交通设施衔接控制导则、车站周边用地优化整合模式、各类车站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控制要求,以及车站周边用地开发强度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2.
利用零售力法则计算轨道站点被城市各中心吸引的概率,并利用可达性指标计算各站点在单中心影响情况下的轨道站点影响范围,结合以上两模型确定轨道站点开发利益影响范围计算模型。该模型能够用于城市多中心情况下轨道站点开发利益影响范围及相邻站点间影响范围分界线的计算,并能为轨道沿线土地利用开发、交通接驳设施设计以及轨道交通开发利益还原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衔接换乘,关键是在公共交通站点合理的规划自行车停车设施,方便换乘。通过分析两种自行车停车设施的特点,对西安市轨道交通站点的自行车停车设施现状进行调查,应用TOPSIS法进行换乘停车设施的选址,最后以南稍门站为例进行停车设施的选址分析,为“自行车+公共交通”的换乘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4.
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大容量、高效率的运输方式,可有效地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城市在建设轨道交通的同时,还要对站点周围其他衔接设施的建设进行规划布局。轨道交通不是一种“门到门”的交通方式,使乘客在选择轨道交通方式的同时,需要选择从出发地到轨道交通站点的出行方式,以及从轨道交通站点到目的地的出行方式,这是一个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多方式组合出行。研究将对兰州市典型轨道交通站点进行问卷调查,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对出行者的出行选择特性进行分析,得出出行者选择的轨道交通两端的主要衔接方式,最后对站点周围的衔接设施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一体化设计的效率,为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作者提出了面向一体化设计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定位方法。目前,国内外均没有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特征功能定位量化方法的相关标准。本文综合考虑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节点性和场所性,分析站点合理吸引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及多模式交通系统状况,建立站点影响因子数据库,配置相关参数,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和聚类模式识别方法,通过量化影响因子的作用提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功能定位。该方法克服了以往定性分类笼统,变量采集不全面,无法用软件实现等缺陷,具有很强的普适性,能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一体化设计决策提供有效的站点功能定位指导。  相似文献   

16.
滕海生 《交通科技与经济》2012,14(2):111-114,119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形态关系到城市交通网络布局的合理性、线路设施配置的科学性和线网服务的有效性,对整个城市的发展、功能布局、土地利用及城市形态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在不考虑线路走向、线网规模、车站设置等因素的情况下,仅从线网几何形态方面在网络化运营状态下分析大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特征,并以天津市地铁与日本东京地铁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为识别轨道交通与城市协同发展程度的空间差异性,以及不同空间范围内城市发展水平对轨道交通客流影响的差异性,引入描述空间集聚特征的莫兰指数Moran's I 建立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将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发展水平和站点客流空间集聚分布特征作为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协同程度判断标准,划定若干研究区域,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WR 模型研究两者空间相关性和城市发展因素对轨道交通客流的影响. 实证研究表明: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发展水平与站点客流协同程度较高的区域,城市发展水平对站点客流影响更大;将城市发展因素对站点客流影响程度进行排序,密度高于交通便捷程度、功能多样化程度和发展紧凑度.  相似文献   

18.
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运营优化时,需要对客流进行分析,其中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吸引范围属于关键性问题。考虑到不同用地性质的轨道交通站点承担的交通功能不同,对城市轨道交通的站点进行分类,建立基于聚集效应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吸引范围模型,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得到轨道交通站点对常规公交客流的合理和最大吸引时间,从而确定不同类型站点的客流吸引范围。  相似文献   

19.
汤諹 《城市交通》2010,8(6):34-39,43
针对上海市城市外围地区居民出行难的问题,永久自行车集团与张江高科技园区、闵行区主管部门合作,开展了公共自行车与轨道交通结合的机动性创新项目实践。首先介绍了项目采用的"PPP"模式运营开发以及专业化的硬件设施。重点剖析了闵行区的实践案例,在分析现状问题的基础上,介绍了公共自行车系统租赁点的布局以及独特的计费体系。采用用户问卷调查方法,了解公共自行车的使用人群特征以及使用次数、单次使用时间、接驳方式等情况。结果表明,公共自行车系统扩展了轨道交通车站的有效服范围,弥补了城市外围地区出行服务不足的缺陷,并为更大范围内土地利用功能的调整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支撑了城市空间扩展、优化了用地布局;然而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首先评估了近10年上海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实施情况,总结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功能层次单一、服务水平不高等;指出当前其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单一功能层次的轨道交通造成长距离出行时耗长,缺乏与小汽车的竞争优势,从而影响、制约郊区新城的发展。然后借鉴东京、巴黎等国际大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实施和运营组织经验,根据上海实际,分析其发展快速轨道交通的必要性。最后通过分析上海市轨道交通的客流特征,提出其快速轨道交通规划必须"连心",并给出了服务标准、规划方案和预计达到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