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历史上扬州历来是水陆交通枢纽,南北漕运的咽喉,苏北的重要门户。近代,曾经是四大通商口岸之一。  相似文献   

2.
淮扬运河文化产业带:中国大运河标志性文化品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扬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代表作。建设淮扬运河文化产业带是主动策应运河申遗的标志性成果,是策应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载体。淮扬运河文化产业带是以淮扬运河为主轴、以运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址、园林、美食、文化产业园、创意文化园等为载体,以文化与经济结合为特征的新型产业带,具有生态湿地型、盐运漕运型、古城文化型、江淮风情型的重要特色。建设淮扬运河文化产业带,要以观念更新为先导,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高科技为支撑。  相似文献   

3.
漕运是中国古代海事管理重要起源之一,漕粮海运孕育了中国古代航海保障事业萌芽。漕运是中国历朝历代利用河道或海道,将江南粮食调运至首都或边关重镇的国家行为,始于秦代。初时,“随事立名,沿革不一”。三国时期,曹魏政权设置监运谏议大夫,漕运管理首次出现专职官员。晋初,以大司农护漕掾,督水使者督理漕运。《通典·职官九》记载“晋武帝省水衡。置都水台,有使者一人,掌舟航及运部,而河堤为都水官属”,“都水台”应是中国历史记载最早的海事管理机构。唐初,因简政薄赋,漕事简便,以督水监兼掌漕运事。唐玄宗为加强漕运管理,任命陕州刺史李杰为陕州水路发运使,督理漕运,“漕运之有使,自此始也”。宋代,漕运体系日趋成熟,职业化漕卒队伍渐成漕运主力。  相似文献   

4.
镇江扬州地处长江与京杭运河的交汇处,是重要的漕运咽喉.是古老的中原文化与东南吴文化联系的纽带,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通过运河在这里连接。这里自古就被称为江河要津,水运非常发达,水上救生组织不仅出现得较早,而且救生组织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据笔者考证.主要有:寺庙救生、官渡救生、民间救生、义渡救生、漕运救生和盐务救生等。其中有些救生组织又是多种形式交织,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堪称世界水上救生史之一绝。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古代水运发展源远流长,它既是水运发展史上一种独特的运输方式,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一种重要制度。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秦,其后,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等均进行海道漕运,然大规模的海运漕粮,则从元朝开始。叛宋投元朱清、张瑄创海运先河述及元代的海运漕粮,就不得不提到朱清和张瑄二人。朱清年轻时曾在上海地区当富户家的仆人,因杀人亡  相似文献   

6.
于金良 《中国船检》2007,(11):94-96
对于北宋宫廷画师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人们大多从艺术角度进行评价。但笔者以为,《清明上河图》的主题是“上河”,该画作既反映宋代漕运制船的历史,也是研究、考稽、复原北汴河船只的重要参考文物。  相似文献   

7.
沙船为我国航海木帆船四大船型之一,已有一千年以上历史,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以漕运为主,军事上也广泛利用,以其特殊的船型、性能、平底、多桅、方头、方艄、宜于行沙,行驶于北洋航线,但也有行驶于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的,最远曾到达东非和红海地区。最盛时期达万艘以上,年运输量达350万石以上。  相似文献   

8.
曹凛 《中国船检》2010,(7):94-97
南宋时期,内河漕运已比较发达,备受朝廷重视。漕运水道包括长江、运河南段、江南水道以及南方近海海路。为了保障漕运安全,朝廷对漕运船只的建造、运输和质量查检,亦非常重视。东南六路、淮西四路和江西的船场,最具典型。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城市大都依山傍水。分布在江河湖泊附近。水是城市之母,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要素,临河建市、沿河设城是古代城市择址的基本准则。城市因水而兴、因水而活、因水生辉。古代城市水利的主要内容有:供水(引水、打井等)、排水、防洪、航运(漕运)、消防、园林和防卫等。现代人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尤其重视对水文化的保护和多方面利用、开发。在维持古城风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选取四大古代都城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0.
<正>内河运输是天津港水路运输最早的一种运输方式,起源于漕运,在天津港乃至天津市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内河运输是天津港水路运输最早的一种运输方式,起源于漕运,在天津港乃至天津市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49年,天津完成内河货运量11万吨、周转量69万吨公里。新中国成立后,天津曾大规模进行河网化建设,推行机械化轮船拖带,使天津港内河货运进行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11.
翔子 《中国水运》2010,(2):60-63
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项人工工程共同在祖国大地上组成了一个汉字——“人”字。那阳刚的一撇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而这阴柔的一捺便是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在两干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她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她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  相似文献   

12.
京杭大运河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开挖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之一,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串联起了中国的大江,沟通了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造就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长廊;她,有过舳舻千里的繁盛,福佑着生活在这一方水土的人们,孕育了无尽的华夏运河文明。而今,象征着现代文明的交通方式也深深影响着京杭大运河沿线,从最初的漕运时代  相似文献   

13.
清光绪元年二月二十八日(1875年4月4日)轮船招商局所属的“福星”轮满载浙江的漕米、木料等货物由上海驶往天津,在撩木洋洋面被英商怡和洋行“澳顺”轮撞沉,罹难者65人,所载七千二百余石漕米及其他货物全部沉没,史称“福里轮海难”,这是近代中国发生的第一起海轮被撞沉没事件,也是近代中国损失最惨重的海难事件之一。 清道光初年,由于北运河淤塞严重,南方的漕米(即皇粮)难以通过运河运抵北方,根据两江总督陶澍的提议,遂将漕运改为海运。海上漕运大部分由上海、南通、太仓的沙船商承远,海上漕运刺激了以上海为中心的沙船业的发展。为了管理漕运,道光五年(1825年)江苏省在上海东门外老白渡(今门渡路)正式建立  相似文献   

14.
明初虽几次实行海禁.但从未禁止海上漕运。当时.明朝皇帝非常重视漕运.故而出现了一些像汤和、张赫、朱寿等备受重用的漕运官员。1421年明朝迁都北京,罢海运,运往北京的漕粮全部改由河运.内河漕船也因此而兴。  相似文献   

15.
曹凛 《中国船检》2012,(3):108-111
明初虽几次实行海禁.但从未禁止海上漕运。当时.明朝皇帝非常重视漕运.故而出现了一些像汤和、张赫、朱寿等备受重用的漕运官员。1421年明朝迁都北京,罢海运,运往北京的漕粮全部改由河运.内河漕船也因此而兴。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漕运?唐人司马贞著《史记索隐》:"车运日转,水运日漕。",广义的漕运,即为水运。狭义的漕运意指: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等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始于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北征匈奴,止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拆银征赋,整整存续了2115年。  相似文献   

17.
历史灯塔不仅发挥着重要的导助航作用,更是历史的见证和宝贵的遗产,它是当今灯塔文化、航标文化、海洋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战火洗礼、建筑时期和经年累月的自然侵袭,历史灯塔们经过了多次修缮以延长其使用年限。本文以近现代较为常见的砌体结构历史灯塔为例,描述了历史灯塔的保护现状,分析了历史灯塔保护的原则,阐述了砌体结构历史灯塔的典型损坏情况,并分析了现有的几种修缮技术,为历史灯塔的保护提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曹凛 《中国船检》2011,(7):106-110
元朝建都于今天的北京,当时既控制了西北地区原属中国的蒙古、俄罗斯等大部地区,又掌控着中原局势。为保障首都的粮食补给,漕运在内河方面开通了从元大都至杭州的运河,并与山东等地的黄河水系贯通;在海运方面开通了从长江口到天津再到元大都的水上航线,设立了元大都与天津的专门管理漕运的直属机构,以便对漕运船只实行垂直的监查管理,这一切为元大都成为经济、军事和政治文化中心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港口》2016,(Z1):79-82
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应为清代运漕船,产地可能在江苏淮安山东厂,且其所处水运为洛阳至巩县之间。沉船处于汉唐漕运故道,从当地方志及相关史书记载中可一窥清代洛阳伊洛河流域漕运交通状况。"运河一号"古沉船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洛阳漕运史、经济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杭州城的东北角,一条连接大运河与钱塘江的蓝线,不久将出现在中国的地图上。大运河已通向钱塘江,京杭大运河由1794改为1801公里,全线延长了7公里。运河春秋“运河水,长又长,千船万船运皇粮……”始建于春秋末期的大运河,是世界上历史最久、河流最长的人工河道。隋炀帝为了运兵和漕运,从大业元年至大业六年(公元605~610年)以洛阳为中心,整修了古邗沟——山阳渎(扬州至淮安),开凿了通济渠(洛阳至淮安)、永济渠(涿郡至黄河),最后又开通了江南运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