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无人驾驶领域,随着车辆上布置的传感器不断丰富,无人驾驶系统可以从周围环境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为车辆的自主判断行为决策带来可能。然而即使是有经验的驾驶员在进行变道动作的时候也需要格外的小心,因此无人驾驶系统的变道行为分析需要做到足够准确和谨慎,才能保证安全性,这也正是目前为止还没有非常完善的无人驾驶变道决策系统的原因。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属性决策的无人驾驶自主变道决策技术,帮助无人驾驶车辆在道路行驶中进行更有效、更安全的自主变道决策。  相似文献   

2.
用于车辆自主导航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用于车辆自主导航的多传感器数据磁合方法.首先分析了车辆自主导航过程的态势与威胁,建立了车辆行驶某时刻场景模型.然后综合现有各数据融合模型的优势,运用混合、分层的融合结构改进自主行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最后将该方法集成到湖南大学自主研制的无人驾驶汽车测试平台上.在城市道路的实际场景中,初步实现了基于路线和交通锥形标的自主导航和行驶任务,车辆自主行驶的融合决策准确率可达到97.5%,表明该方法具有可接受的性能.  相似文献   

3.
《汽车维修》2014,(9):48-48
英国商务大臣温斯·凯博日前宣布,该国从明年初将允许无人驾驶车上路测试.同时还将拨出1000万英镑用于支持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根据英国目前的交通法规.无人驾驶车辆仍然被禁止上路.至于类似沃尔沃XC90等配有半自动驾驶系统的车辆,也要求驾驶员全程将手放在方向盘上对车辆进行操纵。英国交通部将对相关法规进行审查,但具体报告预计需要等到今年底才能递交至相关部门。  相似文献   

4.
程露 《人民公交》2020,(3):93-94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无人消毒车、无人配送车、无人巡逻车、无人告卖车等轮番.上阵,成为备受关注的“疫情防控兵”。与此同时,人们对无人驾驶汽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行业对智能网联技术、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进程不断加速。安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也取得不错的进展,安徽首条5G自动驾驶;示范线路完成建设一体化招标工作正式开建,无人驾驶切实应用到公共出行的新领域。届时,安凯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客车将作为示范运行车辆,成为该线路首批上路的运营车辆,彰显“中国智造”的无限魅力。  相似文献   

5.
对无人驾驶重型车辆底盘改装技术进行了研究,介绍了一种基于电控技术及总线技术的改装方案,对重型车辆的动力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车身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改装方案设计,与以往采用机电执行机构控制无人驾驶车辆的方案相比,该方案在技术先进性及可靠性方面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因化工厂管理操作不当而造成的爆炸事故屡次发生,而且造成的损失惨重。文章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并考虑其他高危险任务以及救援时,把智能化无人驾驶技术应用到特种作业车辆上,实现高危环境下的智能化自动化作业;并分析智能化无人驾驶特种车辆的优势以及存在的技术难题。最后做出将智能化无人驾驶技术应用到特种车辆上的展望。  相似文献   

7.
王伟  陈慧  刁增祥 《汽车工程》2007,29(8):681-685,697
介绍了具有自动寻迹行驶和遥控行驶2种模式的无人驾驶电动游览车,该车采用光电传感器自动辨识行驶路径,自动完成寻迹行驶,且在自主行驶过程中通过超声波传感器探测技术自动检测障碍物信息,具有防碰撞功能,在底盘控制上实现了无人驾驶技术、轮毂电机驱动技术和线控转向技术以及防碰撞技术等的集成控制,对于实现车辆的智能驾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无人驾驶车辆的行为决策是该领域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城区环境中,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的最终目标是像熟练的驾驶员一样产生安全、合理的驾驶行为。文章给出一类无人驾驶车辆路口行驶策略,能够使无人驾驶车辆在城区环境中安全、合理地完成一定范围的驾驶行为。  相似文献   

9.
多车协同驾驶是智能车路系统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可有效降低道路交通控制管理的复杂程度,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基于多车协同驾驶控制结构,提出了一种无人驾驶车辆换道汇入的驾驶模型及策略,系统分析了多车协同运行状态的稳定条件。在综合分析无人驾驶车辆换道汇入的协作准则、安全性评估后,基于高阶多项式方法,结合车辆运行特性,通过引入乘坐舒适性的指标函数,设计得到无人驾驶车辆换道汇入的有效运动轨迹。通过研究汇入车辆与车队中汇入点前、后各车辆的运动关系,详细分析车辆发生碰撞的类型和影响因素,给出避免碰撞的条件准则,从而确保无人驾驶车辆汇入过程中多车行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基于车辆运动学建立车辆位置误差模型,结合系统大范围渐进稳定的条件,选取线速度和角速度作为输入,应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和Backstepping非线性控制算法,设计了无人驾驶车辆换道汇入后的路径跟踪控制器。仿真试验和实车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换道汇入路径是可行、安全的,控制器具有良好的跟踪效果,纵向和横向的距离误差在15 cm以内,方向偏差的相对误差在10%以内。研究结果为智能车路系统中的多车状态变迁与协同驾驶研究提供了参考,可服务于未来道路交通安全设计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前,运用了无人驾驶技术的大众汽车SUV——途锐“斯坦利”(Touareg Stanley)结束了历时2年多的世界顶级技术博物馆之旅。从11月底开始,途锐“斯坦利”原型车在史密森尼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它是第一款成功完成“无人驾驶车辆挑战赛”的汽车。  相似文献   

11.
在无人驾驶车辆的开发与试验过程中,如何方便的切换人工与自主模式来完成不同的测试。针对这一问题,以NXP的32位单片机K60为核心,开发出一套无线的无人驾驶试验车的嵌入式控制系统,能够方便的实现无人驾驶车辆传感器信号的采集与无线回传,并且可以通过无线方式实现无人驾驶试验车的模式切换。在开发与测试过程中,保证了试验环境的安全,并且为测试环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对无人驾驶方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人与车之间新型的互动关系分析入手,分析基于无人驾驶技术而设计的新车型,发掘共性、从中洞悉未来车辆设计的潜在特征。基于人车关系的变革,发现无人驾驶车辆设计呈现出:车身设计趋于"亲和力"与轻薄化,空间内饰设计"情景化",交互方式自然化、多元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调研了国内外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系统的研究现状,对行为决策系统进行分类,基于国内外行为决策系统研究实例,对基于规则和基于学习算法的不同行为决策系统的实现方式、适用条件及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了现阶段无人车行为决策系统的研究水平、技术难点和发展趋势,为无人驾驶车辆行为决策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端到端自动驾驶系统可完成从感知输入到车辆控制输出的直接映射,已成为当前无人驾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显然,在动态环境中自主驾驶车辆需要具有处理时空信息的能力,以实现精确平滑的车辆运动控制.为此,提出一种新的时空信息融合模型,在双流卷积网络(Two-stream CNN)的基础上引入门控循环单元(GRU)网络来实现端到端自...  相似文献   

15.
瑞典Scania公司推出了无人驾驶车型系列中的最新型号——Scania AXL,无驾驶室全自动驾驶概念车型。这是重型无人驾驶车辆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Scania公司不同领域的专家组成了团队共同开发出的概念型载货车。模块化系统是设计的核心。目前对无人驾驶的车辆的需求在不断增长中,矿山和大型封闭式建筑场地是无人驾驶车辆理想的运行场所。Scania公司称这是朝着未来运输系统发展的一个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6.
正早在1970年就开始在美国开始应用的自动巡航技术,实际上迈开了车辆无人驾驶的第一步。而根据道路状况自动判断与前车距离并根据路况变换速度,是向无人驾驶又迈进了一步。现在,车辆无人驾驶正进入第三阶段——车辆已经能够实现自动驾驶,尽管驾驶室内依然还有驾驶员随时接管操控。在这一阶段,在正常自动行驶状态下,驾驶员不需要干预车辆驾驶,而是可以休息或者读书看报。在第四阶段,车辆能够在市  相似文献   

17.
<正>又一个国家为无人驾驶打开了绿灯。日前,英国正式宣布,明年将启动无人驾驶城市试点城市竞标计划,至多3个城市,从明年开始进行长达18个月至36个月的无人驾驶汽车上路测试。同时,将对现行交通规则进行相应调整,以满足无人驾驶车辆的出行需求。这也意味着,继美国、德国、法国等国之后,又一个国家启动大规模的无人驾驶系统测试计划,无人驾驶在全球发展再度提速,驶入了快车道。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4月16日,苏州金龙海格客车发布L4级量产无人驾驶巴士Pro-Blue"深蓝"。该车应用了海格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控制器、底盘线控等核心技术,展示了中国商用车在"智能网联"技术方面的最新成就。据了解,"深蓝"可在景区环线、高档房地产展区、自动驾驶示范城市规定区域、展馆等场景内应用。未来,"深蓝"无人驾驶汽车还将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  相似文献   

19.
正无人驾驶汽车是一种智能汽车,也可以称之为轮式移动机器人,主要依靠车内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器来实现无人驾驶。它通过车载传感系统感知道路环境,自动规划行车路线并控制车辆到达预定目标;利用车载传感器来感知车辆周围环境,并根据感知所获得的道路、车辆位置和障碍物信息,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从而使车辆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行驶。无人驾驶汽车集自动控制、体系结构、人工智能、视觉计算等众多技术于一体,是计算机科学、模式识别和智能控制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将会迈向新的时代,即无人驾驶时代。充电也是无人驾驶汽车使用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无人驾驶车辆可以在没有人操纵下独立运行,那么,原有车辆的充电模式也将发生变化,进而带动新能源汽车充电方式变革。本文对新能源汽车现有的主要充电方式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与无人驾驶汽车适应性及融合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